黎元洪(1864年10月19日-1928年6月3日),字宋卿,清末与中国政治家。生于湖北省黄陂县黎家河(今属大悟县),人称“黎黄陂”。清末加入海军,后担任新军协统,武昌起义后,担任中国都督、中国假定大元帅、中国副总统。袁世凯死后,其曾两次担任中国大总统。
黎元洪 | |
---|---|
![]() 摄于1917年 | |
![]() | |
任期 1916年6月6日-1917年7月14日 | |
前任 | 袁世凯 |
继任 | 冯国璋 |
任期 1922年6月12日-1923年6月14日 | |
前任 | 徐世昌 |
继任 | 曹锟 |
![]() | |
任期 1912年1月1日-1916年6月6日 | |
总统 | 孙中山 袁世凯 |
前任 | 首任 |
继任 | 冯国璋 |
![]() | |
任期 1911年10月11日-1911年12月31日 | |
前任 | 首任 |
继任 | 职务取消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出生 | 同治三年(1864年)9月19日![]() |
逝世 | 1928年6月3日![]() | (63岁)
墓地 | ![]() |
籍贯 | 大清湖北省汉阳府黄陂县 |
政党 | 共和党 进步党 研究系 北洋军 |
配偶 | 吴敬君 |
学历
| |
经历
|
生平
黎氏祖籍原系安徽省宿松县,自祖父起即经商湖北省,遂入黄州籍。1883年,黎元洪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为人谨厚,勤学,对引擎修造学尤具心得,为师长严复、萨镇冰等所赏识,严复评他:“德高才疏”。毕业后,派往广东服役,曾在广东水师中任广甲号二管轮。中日甲午战争时被日舰击沉,飘海遇救。之后投靠张之洞,被派督练新军,并且多次赴日本学习军事。[1]
1906年,任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驻守湖北武昌。4月27日,湖北汉阳兵工厂驻守营兵与工人发生冲突,工人举行罢工,并拆毁营房;工厂会办张彪、提调黎元洪迫令工人复工。[2]
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黎元洪藏身在朋友家中。湖广总督瑞澂出逃,提督兼新军第八镇统制张彪也逃去了汉口租界,革命党人因军中无主,遂拥立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25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成立后,公认武昌为中央军政府,推选黎为大都督、假定副元帅、大元帅。1912年,南京中国临时政府成立,黎被选为临时副总统。2月,镇压反对他的武昌群英会暴动,9月,镇压南湖马队暴动。
1913年6月9日,李烈钧被袁世凯免去江西都督官职,命令黎元洪兼署[3],黎即于翌日辞任[4]。10月7日,黎元洪正式当选副总统。12月被段祺瑞胁迫入京。1914年1月,国会被解散,袁世凯于5月建立参政院作咨询审议法律机关,命黎元洪为议长。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接纳国民代表大会的“推戴”为皇帝后,15日,封黎元洪为武义亲王。黎元洪固辞,申令不许。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死,黎元洪于7日接续其未完成的任期为第一任大总统。1917年,与国务总理段祺瑞发生“府院之争”,因为争议应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向德国宣战而决裂,段祺瑞以辞职威胁,5月23日,黎元洪免去段的职务,段离开北京赴天津,拥段的11省督军在各地宣布独立。黎元洪急召张勋入京调解,张勋坐镇天津,要求黎解散国会。6月12日,黎被迫下令解散国会。6月14日,张勋带领三千军队抵北京。7月1日张勋拥立十二岁的溥仪复辟。黎逃入东交民巷日本使馆,电请副总统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任段祺瑞为总理。复辟事件后为段祺瑞的讨逆军平息,张勋逃入荷兰大使馆,前后仅十二日。7月14日,黎通电去职,冯国璋任代大总统,以段祺瑞为国务总理。
1922年直奉战争后,大总统徐世昌被驱逐。黎元洪复任大总统,次年6月被曹锟驱逐。后经过国会贿选,曹锟当选中国第三任大总统。
之后黎元洪寓居天津租界经商致富,有房地产七十余处,晚年生活优渥,大力赞助教育事业。
1928年6月3日,前中国总统黎元洪在天津病逝,遗电劝各方息兵,并提出济案求外交正义之解决及从速召集国民议会,解决时局纠纷等10项时局主张,病逝于天津英租界寓所。[5]6月8日,国民政府明令优恤前大总统黎元洪,并着内政部详拟丧葬典礼,以彰崇报元勋之典。6月28日,又颁令国葬黎元洪,拨款一万元治丧,全国各地下半旗志哀,呜礼炮17响。[6]
1935年,国民政府于武昌为黎元洪举行国葬(墓在今武昌洪山区土公山南坡,华中师范大学校园内)。
遗电
元洪遭逄时会,得与创建民国之役。德薄位尊,时深惕厉。中间两经当国,均不得行其志以去,退思补过,无时或忘。追维首义之初,主张罢言战和,军民分治,驯致裁兵废督,身为之倡。一切措施,虽示能尽如人意,要无非力求和平统一,利国福民。不意十七年来,民生疾苦愈甚,国际地位愈危,桑梓之乡,屡经变乱,辛亥同志,颠沛流离,负国负民,殊乖素志,频年兵连祸结天疮痍满目,久已疾首痛心;此之济案发生,外交岌岌,牵动旧疾,已非药石所鹿挽囘,有不能不沥诚作最后之忠告者;
- (一)国民于济案,应以沉毅态度求外交正义之解决,不得有轨外行动;
- (二)从速召集国民大会,解决时局纠纷;
- (三)实行垦殖政策,化兵为农工,勿使袍泽失所;
- (四)调剂劳资,应适合全民心理与世界经济趋潮,统筹兼顾,豫定翔实法规,行之以渐,毋率尔破坏社会组织及家庭制度,俾免各趋极端;
- (五)振兴实业,以法律保障人民权利;
- (六)正德利用厚生,不可偏废,毋忘数千年立国之根本精神,道德礼教,当视物质文明尤为重要;
- (七)革命为迫不得已之事,但愿一劳永逸,俾国民得以早日休养生息,恢复元气;
- (八)参酌近今中外情势,似应采用国家社会主义,毋遽思破除国界,为外强所利用;
- (九)早定政治方针与教育宗旨,以法治范围全国,应折中至当;
- (十)民元以来,凡无抵触国体之创制,应仍旧保存,请勿轻议纷更。
评价
此章节没有提供参考来源,内容可能无法查证。 |
严复评价黎元洪说:“黎公道德,天下所信。然救国图存,断非如此道德所能有效。何则?以柔暗故!遍读中西历史,以为天下最危险者,无过良善暗懦人。下为一家之长,将不足以庇其家;出为一国之长,必不足以保其国。”
章太炎“天坼天崩,哀感何极”,先后作《祭大总统黎公文》及《大总统黎公墓志铭》。章又作一联挽黎︰“继大明太祖而兴,玉步未更,倭寇岂能干正统;与五色国旗俱尽,鼎湖一去,谯周从此是元勋。”
张振武被杀案,黎元洪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后人总体评价黎元洪任大总统的北洋军阀时期频繁参与议会形式下的政治斗争,显示出黎元洪从几乎没有共和意识的清代督统成长为共和制国家参政者的进步。而黎元洪后期的政治生活中也基本恪守了共和国家的基本准则,乃至袁世凯称帝、张勋两次复辟活动中都给予了反对态度。由于黎在民国早期为稳定政局所作出的工作贡献,后期工作上大多还是给予了正面的评价。
后代
- 长女黎绍芬,生于1901年6月16日;逝于1966年12月9日 (65岁)=徐璧文
- 徐保罗教授
- 徐世敏
- 长子黎绍基,生于1903年7月7日;逝于1983年1月31日 (79岁)=唐闳律
- 次女黎绍芳,生于1906年12月29日;逝于1945年4月15日 (38岁)=袁克玖
- 次子黎绍业,生于1911年7月29日;逝于1996年2月9日 (84岁)=刘孝琛
轶事
其二女儿黎绍芳嫁给袁世凯九子袁克玖。黎绍芳生于1906年12月19日。1914年订婚时才8岁。1934年28岁时与袁克玖结婚。后逝于精神病院。[来源请求]
著作
- 《黎副总统政书》
脚注
参考文献
- (中文)沈云龙. 黎元洪評傳. 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5-08. ISBN 9789860017939.
- (中文)唐德刚. 《袁氏當國》. 台北: 远流出版. 2002-08-01. ISBN 957-32-4680-5.
- 李书源‘黎元洪:柔暗総统-民初五大総统列伝’ 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中华书局、1995年
- 李新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史研究室,韩信夫、姜克夫主编 (编). 《中国史大事記》.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中国国家元首 | ||
前任: 大清帝国皇帝 清逊帝溥仪 |
中国中央政府元首 鄂军都督 1911年10月11日-1911年12月31日 |
继任: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
中国元首 | ||
---|---|---|
新头衔 辛亥革命,中国诞生
|
中国中央政府元首 鄂军都督 1911年10月11日-1911年12月31日 |
继任: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
前任: 袁世凯 |
中国大总统 1916年6月7日-1917年7月14日 |
继任: 冯国璋 (代理) |
前任: 徐世昌 |
中国大总统 1922年6月11日-1923年6月13日 |
继任: 曹锟 |
中国官衔 | ||
新头衔 | 中国临时副总统 1912年1月3日-1913年10月10日 |
继任: 自己 正式副总统 |
前任: 自己 临时副总统 |
中国副总统 1913年10月10日-1916年6月7日 |
继任: 冯国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