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51°31′10″N 0°7′37″W / 51.51944°N 0.12694°W
大英博物馆(英语:British Museum)是一座位于英国伦敦布卢姆茨伯里的综合性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自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首个国家博物馆[1],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且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馆内现有800多万件藏品,大批藏品因馆内空间限制未能公开展出。
![]() | |
![]() | |
![]() | |
成立日期 | 1753年6月7日 |
---|---|
地址 | ![]() |
馆藏规模 | 约800万件藏品 |
参观人数 | 127.54万(2020年)
|
主席 | 乔治·奥斯本 (英语:George Osborne) |
馆长 | 哈特维希·费歇尔 (德语:Hartwig Fischer) |
公共交通 | ![]() |
网站 | www![]() |
面积 | 7.5万平方米(共94个展厅) |
大英博物馆的缘起可追溯至17–18世纪的英国医生暨自然历史学家汉斯·斯隆爵士(1660–1753),他在去世前立下遗嘱,将他所收藏的近8万件珍贵物什全部捐赠给国家,由此奠定了大英博物馆的基础[2]。在经过公众筹款募得建造资金后,大英博物馆最终于伦敦的蒙塔古宫(英文:Montague House)落成。此后的250年间,英国通过在海外殖民扩张收获了大量文物,使得大英博物馆的藏品不断增多,并促成了几个博物馆分支机构的诞生。1880年,大英博物馆将文物与自然历史类藏品(生物标本、化石等)分离,馆内主要收藏文物,而自然历史类藏品则转入其分馆——位于伦敦南肯辛顿的自然史博物馆。该分馆成立于1881年,是大英博物馆的首个分支机构。至19世纪初,蒙塔古宫有限的空间已显得不敷使用,于是1824年博物馆决定在蒙塔古宫北面建造一座新馆。1840年代新馆建成后,原先的蒙塔古宫随即被拆除。
1973年,大英博物馆将其保存书籍、手稿和期刊的图书馆部门剥离,以馆内的圆形阅览室为基础,成立大英图书馆[3]。1997年,大英图书馆从大英博物馆中迁出,转移至伦敦圣潘克拉斯新建的图书馆大楼。
由于大英博物馆的许多文物皆系英国殖民时代自他国劫掠所得,因此这些文物的所有权与归属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其中最突出的例子为埃尔金石雕(原产于希腊)[4][5][6]和罗塞塔石碑(原产于埃及)[7]。
简史
18世纪:建馆
大英博物馆的建立源于内科医生、博物学家和收藏家汉斯·斯隆爵士(1660–1753年)的遗愿 。斯隆一生中共收藏了71000多件物品。他希望在自己去世后,这些藏品仍然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保存下来。因此他将自己全部的收藏以捐献国家的名义遗赠予当时的国王乔治二世,而其继承人则获得了两万英镑作为回报,当时,斯隆的藏品包括约 71,000 件各类物品,其中包括 40,000 册印刷书籍、7,000份手稿、广泛的自然历史标本,包括 337 卷干植物、印刷品和绘画,埃及,希腊,罗马的古代近和远东地区和美洲地区的文物[8],当遗赠被接收后,国会随之在1753年6月7日通过了法案,批准以此批藏品为基础建立大英博物馆。 [9] 建馆之初的藏品大部分由书籍、手稿以及自然标本,还有少量古物(包括钱币、徽章、版画和绘画)和人类学材料组成。1757年,国王乔治二世捐予国家的皇家手稿也进入了馆藏。 大英博物馆于1759年1月15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其原址为伦敦布鲁姆斯伯里区一座建于17世纪的大宅——蒙塔古故居。如今这里依然是博物馆的所在地,也仍然像建馆之初一样,向所有"好学求知者"免费开放。[10][11]
19世纪:扩充与探索
博物馆在19世纪早期已拥有许多知名度很高的藏品,其中包括罗塞塔石碑(1802年入藏)、瑭利所藏古典雕塑(Townley collection of classical sculpture,1805年入藏)以及埃尔金石雕(1816年入藏)等。 1823年,英王乔治四世将其父亲的藏书——国王书库(the King's Library)——捐赠予国家。被安置在大英博物馆内这项捐赠也促成了博物馆的改建和扩建。原蒙塔古居在19世纪40年代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由罗伯特·斯默克爵士设计的一座新古典主义造型的方形合院式大楼。到了1857年,这座大楼与圆形阅览室(the Round Reading Room)都已落成,组成了博物馆今天的主体建筑。 为了容纳日益增多的藏品,自然历史类收藏品在19世纪80年代时被分流至南肯辛顿的一处新建馆址,也就是后来的自然史博物馆的所在地。 与此同时,博物馆开始大规模参与海外的考古发掘工作。由此进入馆藏的亚述文物成为了人们认识楔形文字(中东地区的一种古文字)的基础。同样地,罗塞塔石碑带来了对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译。
奥古斯塔斯·沃拉斯顿·弗兰克斯爵士(1826–1897年)是馆史中这一时期的关键人物。他于1851年被委任为博物馆英国和中世纪收藏的负责人。弗兰克斯不仅充实了馆内的英国和中世纪文物收藏,还进一步把馆藏范围扩阔至来自欧洲的史前器物、民族学收集品和考古材料,以及远东的艺术品和器物。 19世纪期间,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大幅增加。尤其是在公共假期,博物馆吸引了大批各个年龄段和所有社会阶层的观众。
20世纪:提供公共服务
20世纪见证了公共服务领域的大规模发展。到19世纪的最后几年,大英博物馆的藏品已经增加到其建筑容量不足。1895年,受托人购买了博物馆周围的69座房屋,并拆除它们而在博物馆的西、北和东侧建造增建工程。第一阶段是从1906年开始建造北翼。 1903年,大英博物馆的首部简明导览出版。1911年,首位讲解员上任。 1923年,大英博物馆首度迎来了超过一百万的参观者。到了1970年代,博物馆已有了积极的展厅修葺计划,并成立了一所负责提供教育与出版服务的公司。一系列的建筑项目也为博物馆带来了新的公共空间和设施,其中包括用于展示帕特农神庙石雕的杜威恩展厅(Duveen Gallery)。 1973年,馆内的藏书成为了新成立的大英图书馆的一部分。但这个新机构还一直留在博物馆内,直到1997年才与藏书一同迁往位于圣潘克拉斯(St Pancras)的新址。 原馆内图书馆的位置则成为了以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命名的伊丽莎白二世大中庭(the Queen Elizabeth II Great Court)。这一部分的建筑由福克斯特建筑事务所设计反映了博物馆最近的公共空间扩容。整个大中庭占地达两英亩,是欧洲最大的室内公共空间。大中庭的中部矗立着修复后的圆形阅览室,其四周及地面以下则是新建的展厅和一处教育中心。
21世纪:博物馆近况
进入21世纪后,大英博物馆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且还在继续扩充和改善其公共空间与设施。2008至2009年间,四个新的常设展馆相继落成开放,博物馆的另一项主要新建项目——世界文保与展览中心,也已于2014年落成并投入使用。 2013 年,博物馆刷新了参观人数达670万游客的创新纪录,2017年末,何鸿卿爵士中国及南亚展厅在两年的修缮后重新对外开放。新的伊斯兰展厅和日本展厅也将于2018至2019年间陆续竣工并开放。[12]
建筑和结构
大英博物馆的入口建筑蜚声海外,这是一幢由罗伯特·斯莫克设计的古希腊风格的建筑,它与雅典的帕特农神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时至今日,大英博物馆已经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大英博物馆不仅有着92,000m2的展览面积[13],还有接近22,000m2的仓库用来保存未展出的藏品[13]。实际上,博物馆总共展出的50,000件展品,只占全部藏品的1%都不到[13]。
大中庭(Great Court)位于大英博物馆中心,于2000年12月建成开放,目前是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广场的顶部是用3312块三角形的玻璃片组成的。广场中央为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对公众开放。 大英博物馆目前分为10个研究和专业馆:
- 古埃及和苏丹馆
- 希腊和罗马馆
- 亚洲馆
- 非洲、大洋洲和美洲馆
- 不列颠、欧洲和史前时期馆
- 中东馆;
- 版画和素描馆
- 硬币和纪念币馆
- 保护和科学研究馆
- 图书和档案馆
开放讯息
地址:大罗素街(Great Russell Street,邮递区号London WC1B 3DG),可乘坐伦敦地铁在霍本站、托特纳姆宮路站、古吉街站或罗素广场站下车。伦敦地铁中央线曾经设有大英博物馆站,但已于1933年废止。
大英博物馆,入场免费。
开放时间:
- 博物馆开放时间
- 星期六至星期四:10:00 - 18:00
- 星期五:10:00 - 20:30
- 广场开放时间
- 星期一:09:00 - 18:00
- 星期二和星期三:09:00 - 21:00
- 星期四至星期六:09:00 - 23:00
- 星期日:09:00 - 21:00
争议
文物归还争议
大英博物馆因收藏了许多来自其他国家的文物,而且当中不少是在殖民年代通过盗窃或强取等方式取得,因此部分文物备受争议,现在不少国家都要求将这些文物归还其本国。[14][15]当中的罗塞塔石碑、贝宁青铜器、埃尔金石雕及埃塞俄比亚塔博特等最具争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支持希腊的宣称,要求归还埃尔金石雕给希腊,但最终大英博物馆方面仍然拒绝归还埃尔金石雕。[16]当中的部分来自中国的文物也存在争议,因为这些是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远征军摧毁北京圆明园时窃取的文物,这一事件在当年已经引起许多知识分子的反对,比如维克多·雨果就曾抗议英国的行为。[17][18]中国自2009年以来起就要求大英博物馆及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开放相当档案,以供中国调查人员团队进行调查,以记录流失到国外的中国国宝。[19]2010 年,大英博物馆前馆长尼尔·麦格雷戈表示望英国和中国的调查人员能够共同研究这个有争议的藏品。[20]2020 年,博物馆任命了一名策展人来研究其藏品的历史,包括有争议的物品。[21]
面对争议大英博物馆明确反对归还,表示︰“归还主义的前提是指,在一个国家制造的任何东西都必须返回到原来的地理位置,这将清空大英博物馆和世界上其他伟大的博物馆。”[22]博物馆还辩称指1963 年的大英博物馆法禁止任何物品一旦进入其收藏品就不得离开。[23] 不过大英博物馆还是退回了塔斯马尼亚原住民墓葬等物品。[24]
贺岁活动争议
著名的藏品
埃及和苏丹馆
自从大英博物馆于1753年从汉斯·斯隆爵士收到160件埃及物品后,埃及文物便成为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部分。至今,大英博物馆共收藏了世界上最大和最全面的埃及古物收藏(超过 100,000件),是除了开罗的埃及博物馆之外,在范围和质量极为重要的收藏展区,当前展示物包括来自埃及和苏丹所有重要地点的物品。并一同说明了从古埃及(包含努比亚地区)从新石器时代的早王朝(约公元前10,000年)到科普特(基督教)时代(公元12世纪)的历史,已经横跨约11000年的历史。
大英博物馆共有七处埃及展区,其中埃及馆二楼的展区展示馆方收藏的140具木乃伊和棺材,是开罗以外最多的收藏品。而大部分藏品皆是来自墓葬或与亡灵崇拜相关的背景,当前仍然是博物馆参观最热切追捧的区域之一。
罗塞塔石碑,托勒密时期,公元前196年[27]。
阿孟霍特普三世头像,公元前1350年。
拉美西斯二世头像 ,公元前1250年。
一对夫妻的塑像,公元前1300-1250年。
格林菲尔德莎草纸卷。这份古埃及时期的莎草纸卷收录了一段死者之书
亨特迈特的镀金外棺材,公元前1250年。
内克塔内布二世方尖碑,第30王朝,约公元前350 年
希腊和罗马馆
大英博物馆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全面的古希腊和古罗马藏品,共有超过100,000件的文物。这些文物大多发轫于古希腊青铜时代(约公元前3200年)到确立基督教为罗马的国教(约313年)之间的一段时期。
尼瑞德纪念碑,公元前390年。
摩索拉斯王陵墓的雕像,公元前4世纪。
雅典卫城厄瑞克忒翁神庙的女像柱和爱奥尼亚柱,公元前420-415年。
摩索拉斯王陵墓的马雕像,公元前4世纪
亚洲馆
大英博物馆亚洲馆的藏品既多且杂,这近75,000件藏品见证了亚洲大陆从新石器时代到现在的物质文明的发展。这里有为数众多的藏品来源于大不列颠帝国早期殖民地的官员和探险家。例如,东方陶瓷学会会长、英国希腊裔收藏家尤摩弗帕勒斯在20世纪三十年代带走了大批中国的古董;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查尔斯·斯图尔特、詹姆斯·普林塞普等人收藏了大量印度的文物。
源自中国
大英博物馆中总计收藏了2.3万件来自中国的各种文物。
康侯簋,约公元前11世纪。
辉县铜壶,东周。
辽三彩罗汉像,907年-1125年。
敦煌五代绢画《地藏十王图》,9世纪晚期-10世纪早期
其它亚洲国家
珐琅瓷双象,日本,1600年-1690年(德川时代)。[28]
易卜拉欣·阿迪尔沙阿二世肖像,印度(1580–1626)(莫卧儿王朝)。
《玉屋藏娇》,日本,约1770年-1780年(德川时代)。
带釉下装饰的带盖悬挂罐,泰国,公元 14 至 16 世纪
非洲、大洋洲和美洲馆
大英博物馆收藏了来自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民族古物,代表了世界各地土著人民的文化。这些共达350,000 多件物品描述了来自三大洲的人类历史和许多丰富多样的文化;现代文物的收集工作则正在进行中。该部门的物品大多在地面和较低楼层的几个画廊中展出。
玛雅文明石门,墨西哥,公元600年-900年。
屋前图腾柱[29],加拿大,1850年。
夏威夷的羽毛头饰[30],18世纪。
摩艾石像失落的朋友 ,复活岛[31]。
绿松石摩赛克双头蛇[32],墨西哥,公元15-16世纪.
绿松石摩赛克的面具,墨西哥,公元 1400-1500 年
金合金制成的鸟胸,哥伦比亚,公元 900-1600 年
不列颠、欧洲和史前时期馆
不列颠、欧洲和史前时期馆陈列的藏品见证着广阔和悠久的人类历史。这些藏品包括两百万年前非洲人类最早的手工制品、许多地区史前时期和新石器时代的遗物、欧洲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的发掘成果等。这些文物代表了东起黑海,西至西班牙,北达斯堪的纳维亚,南望北非的广阔区域的历史和文明[33]。
金帐篷模型[34],北威尔士,公元前1900年-1600年。
罗马帝国的皇帝克罗多斯[35]铜头像,英格兰东部,1世纪。
辛顿圣玛丽马赛克耶稣像[36],英格兰南部,4世纪。
带有自动装置的组钟,瑞士,1589年。
文艺复兴时期金属器皿展示柜,15世纪
公元 1690 年,英格兰的托马斯·汤皮恩制作的华丽时钟
用来存放荆棘王冠的圣刺圣物箱,法国巴黎制造。公元 1390 年代
中东馆
大英博物馆收藏了大约330,000件中东展品,拥有除了伊拉克以外世界上最大和最重要的美索不达米亚古物收藏。其中包含亚述、巴比伦和苏美尔文明,这些藏品代表了古代近东及其邻近地区的文明的发展。也涵盖了美索不达米亚、波斯、阿拉伯半岛、安纳托利亚,高加索,中亚,部分叙利亚的圣地和腓尼基和地中海地区从史前时期,包括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的历史。 1825年,克劳迪乌斯·里希(Claudius James Rich)收藏了第一批重要的美索不达米亚物品。 后来,随着奥斯汀·亨利·莱亚德在1845年至 1851年间在尼姆鲁德与和尼尼微地区亚述遗址的发掘,使得收藏急剧扩大。使得宫廷浮雕、石碑,包括沙尔马那塞尔三世的黑色方尖碑也被带到了大英博物馆。
居鲁士文书[37],上书有阿卡德楔形文字,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人权宣言,公元前559年-530年。
鸟翼狮身人面像(一对),尼鲁德,公元前860年。
阿瑟宫殿的浮雕,公元前701-681年
乌尔市民的生活概览(Standard of Ur)[38],Ur,公元前2600年。
沙尔马那塞尔三世的黑色方尖碑,前 827–824年
亚述巴尼拔宫殿的猎狮浮雕,前 645–635 年
绘画和印刷品馆
自1808年成立以来,这里收藏的绘画和印刷作品已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收藏。该馆藏有近50,000件画作和超过两百万幅印刷制品[39]。馆藏绘画作品涵盖了西方绘画史的最主要的艺术家的最高质量的作品,这些著作可以从14世纪追溯到当下。而印刷品系列则包括了版画、出版物、讽刺漫画等在内的各种各样、内容极其丰富多彩的人类最高水平创造集合。
希罗尼穆斯·波希 - 滑稽理发店, 1477-1516年
桑德罗·波提切利 - 丰收的寓言, 1480-1485年
列奥纳多·达·芬奇 – 圣母玛利亚,圣安妮,圣婴施洗约翰,1499–1500年。
拉斐尔 – 母子头部的研究, 1509-11年
提香 –法老的客人的湮灭[40] , 1515–17年
小汉斯·霍尔拜因 - 安妮·博林(英格兰王后)肖像, 1536年
弗朗西斯科·德·祖巴兰[41] - 僧侣头像, 1625–64年
硬币和纪念币馆
保护和科学研究馆
图书和档案馆
参见
- 大英图书馆
- 伦敦自然史博物馆
- 伦敦科学博物馆
-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
参考资料
- ^ The British Museum story. British Museum. [2021-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3).
- ^ The Life and Curiosity of Hans Sloane. British Library. [2021-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9).
- ^ History of the British Library. British Library. [2021-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07).
- ^ UNESCO Letter to British Government for the return of Parthenon's Marbles. UNESCO. [2021-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9).
- ^ UK has not written back to UNESCO Letter (PDF). UNESCO.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15).
- ^ Elgin Marbles: UK declines mediation over Parthenon sculptures. BBC News. 2015-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 ^ Milmo, Cahal. The Big Question: What is the Rosetta Stone, and should Britain return. The Independent. 2009-12-09 [2021-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1).
- ^ Creating a Great Museum: Early Collectors and The British Museum. Fathom. [2010-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02).
- ^ General history. British Museum. 2010-06-14 [2010-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2).
- ^ Wilson, David, M. (2002). The British Museum: A History. London: The British Museum Press. p. 25.
- ^ Hoock, Holger (2010). Empires of the Imagination: Politics, War and the Arts in the British World, 1750–1850. Profile Books. p. 207.
- ^ 13.0 13.1 13.2 Cross calls for new debate on stored collections. Museums Association. 2011-01-26 [2013-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6).
- ^ Tharoor, Kanishk. Museums and looted art: the ethical dilemma of preserving world cultures. The Guardian. 29 June 2015 [18 April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0) (英语).
- ^ Where it is safe to do so, cultural artefacts should be repatriated. The Economist. 23 February 2016 [18 April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1) (英语).
- ^ UNESCO Letter to British Government for the return of Parthenon's Marbles. UNESCO. [2018-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9).
- ^ Bowlby, Chris. The palace of shame that makes China angry. BBC News. 2 February 2015 [3 Januar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4).
- ^ The Chinese expedition: Victor Hugo on the sack of the Summer Palace. www.napoleon.org. [3 Januar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5).
- ^ Foster, Peter. China to study British Museum for looted artefacts . The Telegraph. 19 October 2009 [3 Januar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11 January 2022).
- ^ Foster, Peter. British Museum 'welcomes investigation with Chinese over artefacts' . The Telegraph. 15 November 2010 [15 Januar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11 January 2022).
- ^ Bailey, Martin. British Museum hires curator to research history of its collection, also covering contested objects such as the Parthenon Marbles. The Art Newspaper. 15 February 2021 [9 August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15 February 2021).
- ^ Greek and Roman Antiquities. British Museum. 14 June 2010 [4 Jul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3 May 2006).
- ^ British Museum Act 1963, s 5.
- ^ Request for repatriation of human remains to Tasmania. The British Museum. 24 March 2006 [24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 December 2020).
- ^ 大英博物馆“韩国农历新年”争议背后的文化归属之争. BBC. 2023-01-22 [2023-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5).
- ^ 洪怡霖. 農曆新年該譯成Lunar或Chinese New Year?多國被指「提早赤口」. HK01. 2023-01-22 [2023-01-23].
- ^ 罗塞塔石碑-大英博物馆中文官网. [2019-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7).
- ^ user:myasuda. Editing Kakiemon elephants (British Museum). 2018-11-25 [2019-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2).
- ^ kayung totem pole. [2019-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7).
- ^ Mahiole - Wikipedia. [2019-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7).
- ^ Moai - Wikipedia. [2019-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5).
- ^ 绿松石摩赛克双头蛇-大英博物馆中文官网. [2019-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8).
- ^ Department of Britain, Europe and Prehistory-british museum-wikipedia. [2019-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0).
- ^ mold cape. [2019-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1).
- ^ Claudius - Wikipedia. [2019-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3).
- ^ Hinton St Mary Mosaic Wikipedia. [2019-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2).
- ^ Cyrus Cylinder - Wikipedia. [2019-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9).
- ^ Collns, Sarah. The Standard of Ur. London: The British Museum Press. 2015: 64. ISBN 9780714151137.
- ^ "Prints and Drawings galleries". [2019-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03).
- ^ Crossing the Red Sea - Wikipedia. [2019-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5).
- ^ Francisco de Zurbarán - Wikipedia. [2020-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外部链接
- 大英博物馆官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历史(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The British Museum Trust Ltd, 以编号1140844注册于英格兰和威尔士慈善委员会
- British Museum的作品 - 古滕贝格计划
- 互联网档案馆中大英博物馆的作品或与之相关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