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纮一宇塔

八纮一宇塔,位于宫崎县宫崎市中心部的平和台公园内(二战前被称作“八纮台”),正式名称是“八纮之基柱(あめつちのもとはしら)”(或八纮一宇塔),由当时的著名雕刻家日名子实三设计完成,现称“平和之塔”。该塔是1940年(昭和15年)为庆祝“皇纪2600年”而修建的,从5月20日开始施工,到11月25日完成,总共有超过6万人参与建造。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银行发行的10圆钞票,背景即是八纮一宇塔
八纮之基柱竣工仪式

塔高37米,塔基压着日本皇军由中国各地著名建筑物(包括长城、太山山顶、南京中山陵、黄鹤楼等等)挖取的238件石块,亦有从韩国和其他日本侵占的国家夺取的石块,寓意明显。四隅分别是和御魂(にぎみたま)、幸御魂(さちみたま)、奇御魂(くしみたま)和荒御魂(あらみたま)的雕像,正面中央是秩父宫雍仁亲王亲笔题写的“八纮一宇”文字雕刻,内部是神武东征记絵画。

从中日战争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八纮一宇”的口号一直作为大日本帝国的国家格言。1940年(昭和15年)7月26日,第2次近卫内阁制定《基本国策纲要》(基本国策要纲),将大东亚共荣圈建设作为基本政策;八纮一宇则被写入基本国策纲要,成为大东亚共荣圈建设的根本方针。日本投降后的盟军占领期间,由于该词容易让人产生国家神道、军国主义、激烈国家主义的联想,因而在各种官方文件中一律禁止使用。日本的国语辞典对该词的解释是[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为证明海外侵略的正当性所用的口号。(日语:第二次大戦中、日本の海外侵略を正當化するスローガンとして用いられた。)”平凡社《世界大百科事典》对该词的解释是[1]:“基于民族优越感,贬抑、并吞其他民族,扩大国民动员、统合、正统化的思想及运动的典型超国家主义。(日语:自民族至上主義、優越主義を他民族抑圧・併合とそのための國家的・軍事的侵略にまで拡大して國民を動員・統合・正統化する思想・運動である超國家主義の典型。)”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投降,进入盟军占领时期,由驻日盟军总司令管治。1946年(昭和21年),“八纮一宇”文字与荒御魂像(武人象徴)一度被削去,塔名也改为“平和之塔”。随着盟军占领的结束,在1962年(昭和37年)荒御魂像又得到再建。到1965年(昭和40年),“八纮一宇”文字也重新修复。

1964年(昭和39年)东京奥运圣火在宫崎市的接力地点就是从这里开始。

现已改称为和平之塔,但曾被刨去的八纮一宇四个字也予以修复。

参考资料

  1. ^ 1.0 1.1 存档副本. [2022-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