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中正

蒋中正(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介石[注 1]中国政治人物、军事家[8]:472

蒋中正
蒋中正肖像(上色).jpg
中国总统府官方肖像
 中国第1-5任总统
选举:19481954196019661972
任期
1950年3月1日复行视事1975年4月5日
副总统李宗仁
陈诚
严家淦
前任李宗仁 阎锡山(代理)
蒋中正(正任)
继任严家淦
任期
1948年5月20日-1949年1月21日下野
副总统李宗仁
前任首任
继任李宗仁(代理)
蒋中正(正任)
 中国第2、4任国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任期
1943年8月1日-1948年5月20日
副主席孙科(1947年-1948年)
前任林森
继任末任
任期
1928年10月10日-1931年12月15日下野
前任谭延闿
继任林森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总裁
任期
1938年4月1日-1975年4月5日
前任首任
继任逝世后永久保留总裁职衔[1]
蒋经国(主席)
 中国第2、5、7任行政院院长
任期
1939年12月11日-1945年6月25日
主席蒋中正
前任宋子文
继任张群
任期
1935年12月16日-1938年1月1日
主席林森
前任汪精卫
继任孔祥熙
任期
1930年11月24日-1931年12月15日
主席蒋中正
前任谭延闿
继任孙科
 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任期
1931年12月15日-1946年5月31日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 → 自己
前任首任
继任职位废除
 中国第11任外交部部长
任期
1941年12月27日-1942年10月30日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
前任郭泰祺
继任宋子文
中国 第5任四川省政府主席
任期
1939年9月19日-1940年11月15日
前任王缵绪
继任张群
1924 Emblem of Chinese Military Academy designed by Sun Yat-sen.png 中国陆军军官学校第1任校长
任期
1924年5月3日-1947年10月1日
前任首任
继任关麟征
中央党务学校校长[2]
任期
1927年5月20日-1947年9月2日
官派:1947年1月23日-1947年9月2日
前任首任
继任顾毓琇国立政治大学校长)
中国空军官校校徽.png 中央航空学校第4任校长
任期
1932年8月31日-1934年4月12日
前任毛邦初
继任周至柔
ROC Central Police University Emblem.svg 中央警官学校第1任校长
任期
1936年9月1日-1947年10月1日
前任首任
继任李士珍
中国 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
联合办事总处主席
任期
1939年9月8日-1948年10月
前任孔祥熙
继任
个人资料
介石
出生蒋瑞元
(1887-10-31)1887年10月31日(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五日)
 大清浙江省宁波府奉化县溪口镇玉泰盐铺
逝世1975年4月5日(1975岁-04-05)(87岁)
 中国台北市士林区士林官邸
死因突发性心脏病
墓地 中国桃园市大溪区慈湖陵寝(未下葬)
民族汉族
国籍 大清(至1911年止)
 中国(1912年-1921年)[3]
 中国(1921年起)[4]
政党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
配偶毛福梅1901年结婚;1927年离婚)
宋美龄(1927年结婚;1975年结束
伴侣姚冶诚1911年结婚;1927年宣布无效)
陈洁如1921年结婚;1927年宣布无效)
儿女蒋经国(儿子)
蒋纬国(养子)
父母蒋肇聪(父)
王采玉(母)
亲属蒋宗霸(先祖)
蒋祁增(曾祖父)
蒋斯千(祖父)
蒋肃庵(父亲)
蒋锡侯(哥哥)
蒋瑞莲(妹妹)
蒋瑞青(弟弟)
蒋国秉(侄子)
蒋华秀(侄女)
竺芝珊(妹夫)
蒋万安(曾孙)
学历通国陆军速成学堂肄业
东京振武学校毕业
职业政治家军事家
知名于反抗清朝军阀混战、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同中国共产党斗争后撤至台湾:265-266
宗教信仰汉传佛教净土宗)(1887年-1930年)
中国基督教新教循道宗)(1930年-1975年)
获奖醒狮勋刀
国光勋章
青天白日勋章
一等宝鼎勋章
一等云麾勋章
采玉大勋章
一等卿云勋章
一等景星勋章
美国功勋奖章英语Legion of Merit总司令级
大英帝国巴斯勋章
法国荣誉军团勋章大十字级
比利时利奥波德勋章总司令级
希腊大十字救世主勋章
瑞典最高皇家六翼天使勋章
意大利圣莫里斯及拉撒路大绶勋章英语Order of Saints Maurice and Lazarus
大韩民国建国勋章
菲律宾功勋奖章英语Philippine Legion of Honor
菲律宾最高西加都纳勋章英语Order of Sikatuna
多米尼加哥伦布大绶金牌勋章
尼加拉瓜鲁宾达里奥元首级勋章
巴拉圭国家功绩苏乃若勋环
马拉维一等雄狮项环勋章
签名
军事背景
效忠 中国
服役 大日本帝国陆军(1910年12月-1911年8月)[5]
浙江革命军(1911年)
沪军(1912年)
中华革命军(1916年)
粤军(1918年-1923年)
国民革命军(1924年-1947年)
中国国军(1947年-1975年)[6]
军衔General Special Class rank insignia (ROC) - V.svg 特级上将
参战辛亥革命
国民革命军东征
国民革命军北伐
第一次国共内战
中国抗日战争
西安事变(被俘)负伤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国共内战
蒋中正
繁体字 蔣介石
简化字 蒋介石
谱名
繁体字 蔣周泰
简化字 蒋周泰
乳名
繁体字 蔣瑞元
简化字 蒋瑞元
训名
繁体字 蔣志清
简化字 蒋志清
采用名
繁体字 蔣中正
简化字 蒋中正

1887年生于浙江奉化,1908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13年加入中华革命党。1918年任援闽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1920年,任粤军第二军参谋长、前敌总指挥。1922年,任东路讨贼军第二军参谋长。1924年筹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并担任校长一职。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蒋任总司令[8]:472。1928年担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1931年起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1938年起长期任中国国民党总裁,1942年担任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1947年行宪后被选为中国总统,1949年因国共内战失败下野,1950年在台复行视事。此后连选连任总统一职,1967年起兼任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会长。1975年逝世[9]:456

称呼

性质 名字 解释
谱名 周泰 族谱记载名字[10]:15
幼名 瑞元 乡间名之[10]:70
学名 志清 1902年到宁波上学时所取[10]:15,至少在1913年二次革命时,尚以此名为正名[11]
名讳 中正 1917年至1918年间所取[10]:15。典故《易经》豫卦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12]:34。蒋中正在台湾地区正式名称为“蒋中正”或简称“中正”[10]:15。蒋逝世后,在台湾戒严时期,多用挪移之尊敬写法:“先总统 蒋公”称呼[10]:15。而后书法和签名多以此名为正名。中国身份证用的姓名就是“蒋中正”。虽然他一生用过很多名字,但最后决定以“中正”之名行天下。
表字 介石 1912年留学日本时于自创杂志《军声》中使用之笔名,后成为字,其名另意为“其介如石”[10]:15[13]:1-2。在中国大陆,一般称为“蒋介石”或者“蒋介石”先生[10]:15,现今台湾港澳地区及两岸以外之地区,多数人也称呼其字。
绰号 老蒋 区别于其子蒋经国(小蒋)的称呼[14]
红脸将军 16岁在奉化县城凤麓学堂读书时,蒋因血气方刚、心高气傲又好与人争辩,往往弄得面红耳赤[15],并在代表学生与校方谈判时仍言辞甚激[16],同学赠此绰号。
贬称 蒋光头 1930年以前蒋在黄埔军校时得的外号,由于蒋中正是黄埔军校校长,根据校规须要剃光头。中国共产党跟蒋军事对抗时取的贬义蔑称[17][18]
英文绰号 Gimo、Peanut等 1935年,任命为中国特级上将[10]:56。特别是以欧洲美国为主之英语国家外国人,均习惯昵称蒋为Gimo,取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蒋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特级上将(即大元帅Generalissimo)之英文简称[10]:268史迪威打从早年驻华就不喜欢蒋,在日记及其他美国人面前称呼蒋作“Peanut”,即“花生米”[19]:222
尊称 蒋公 亦称“蒋公中正”。[14]
国民革命军之父 中国国军尊称蒋为“国民革命军之父”[20]:153。蒋担任黄埔军校首任校长,透过军校师生形成“嫡系”,至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嫡系”部队大幅增加;经由军队整编,军校毕业生完全掌握国军领导权,蒋“国民革命军之父”之地位亦确立[20]:152
党内尊称 总裁 1938年起担任中国国民党总裁,成为中国国民党的党魁至逝世为止,“总裁”也成为中国国民党对蒋逝世后的追赠头衔[21]
化名 石田雄介 1914年7月伪装为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上海办事处职员,到中国东北执行秘密任务的化名[22][23]
英文译名 Chiang Kai-Shek
Chiang Chung-Cheng
Chiang Chou-tai
Chiang Jui-yuan
Chiang Chi-ching
此译名源自广州国民政府时期,和孙中山一样取其姓的威妥玛拼音和其字“介石”的粤语拼音“Kai-Shek”[24]:163。其名“中正”的发音为“Chung-Cheng”。“周泰”、“瑞元”和“志清”的发音分别为“Chou-tai”、“Jui-yuan”和“Chi-ching”。
汉语拼音 Jiang Zhongzheng
Jiang Jieshi
Jiang Zhoutai
Jiang Ruiyuan
Jiang Zhiqing
其姓名与字“蒋中正”、“蒋介石”、“蒋周泰”、“蒋瑞元”和“蒋志清”的拼音。
知名官衔 委员长 曾长期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尊称“委座”(Gissimo)[19]:96,尔后成为蒋之代名词[10]:268
校长 蒋为黄埔军校首任校长。黄埔军校毕业的国共军官面对蒋时通常以学生自居,称其为校长。

家庭背景

 
蒋(右)、元配毛福梅(左)、母亲王采玉(中)与蒋经国(前)

清朝光绪十三年农历九月十五日(公元1887年10月31日),蒋生于浙江奉化溪口镇武岭玉泰盐铺楼上[10]:70。蒋自称是后梁明州评事蒋宗霸宋代光禄大夫蒋浚明后人[25]:2。曾祖父蒋祈增,字怀盛;祖父蒋斯千,字玉表;父亲蒋肇聪斋号肃庵,或字肃菴;母亲王采玉[10]:70。蒋家地产包括山麓竹林、梯田和茶园,30亩地使蒋家在溪口镇成为五大首富之一,可谓地方菁英,不过还称不上乡绅阶级[19]:27[26]

祖父蒋斯千把农地出租,在村子里开一家盐铺[19]:27。父亲蒋肇聪继承祖业在奉化溪口镇经营玉泰盐铺,于蒋8岁时去世[27]:1461。蒋肇聪前后娶过三房正式夫人,原配徐氏,生长女蒋瑞春、长子蒋介卿;徐氏死后,续娶萧镇孙氏为继室,孙氏不久亡故,无所出:后又娶嵊县王采玉为填房,生蒋介石、蒋瑞莲姊妹四人,其妹蒋瑞菊和弟蒋瑞青夭亡[9]:456。蒋瑞春嫁宋周运,曾任蒋家丰镐房管家,共有三子一女:长子宋涨林在盐务部工作,次子宋涨生在蒋家丰镐房当账房,三子宋祥生在宁波农业银行当职员,女儿宋林香务农嫁给邻村王阿孝[20]:105-106。1898年,蒋瑞青4岁而亡,从《亡弟瑞青哀状》可知,蒋“以母命长孙经国为吾弟后”[28]:2-4,“不忍重违母命,以伤骨肉之至情,不获已,仍以长子经国嗣之”[29]:291。蒋介卿要求将亡弟名下遗产重分,王采玉坚拒;双方反目,几至涉讼[20]:28

据《蒋介石传》作者严如平在浙江奉化实地考察并查阅有关史料,蒋家世清楚,曾有传说蒋父是河南许昌县衙师爷,蒋母先前嫁给许昌郑氏,蒋是出生在许昌之郑三发子云云,不确[27]:1461[30]。后有报纸编辑冯英子承认为其自行捏造[31]。蒋由母亲王采玉抚育成人,对母亲颇为孝顺[27]:1461。1921年6月14日,蒋母亲王太夫人去世,蒋回家奔丧,孙中山派陈果夫作为个人代表参加葬礼,还亲笔题“蒋母之墓”四个字[9]:460。墓碑两旁刻着蒋自撰之对联:“祸及贤慈当日顽梗悔已晚;愧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9]:460。在蒋童年记忆中,孤儿寡母,孤苦伶仃,孤立无援;寡母是唯一可敬可信,其他人都不可信赖;正因为从小缺失对人基本信赖,养成蒋成年以后幽暗多疑之心理和性格[20]:29

蒋原有妻妾,1901年在家乡同毛福梅结婚,1910年生蒋经国[27]:1467。母亲王采玉挑选毛福梅为儿媳妇[19]:29。1909年夏,蒋决心休妻,但王太夫人带着媳妇到上海,毛福梅总算怀孕[19]:35。1921年毛福梅出为王采玉义女[32]:187。1912年,蒋在上海纳姚冶诚[27]:1467

1919年夏,蒋于张静江家中认识陈洁如,并展开追求[33]:276。1921年12月5日,蒋与陈洁如之婚礼在上海永安公司大楼里之大东旅社举行,证婚人为张静江[33]:168。1924年1月17日,蒋发信叩张静江:“今接璐(陈洁如)君函,以纬国、冶诚来粤,彼即不与吾相见,并作永远之辞。未知如何?现尚在沪否?其意究竟如何?请电复。”[34]:651927年8月,陈洁如被劝退,离开上海前往美国[33]:168。1971年2月11日,定居香港之陈洁如死于家中,享年65岁,死时身边旁无他人,横卧地上,死后一个星期才被人发现[33]:277

1922年12月初,宋子文在上海莫利哀路孙中山寓所举办社区基督教晚会,蒋、宋美龄都参加,二人首次谋面[35]:83。1926年11月蒋致电宋庆龄:“广州宋部长勋鉴:转孙夫人玉鉴:江西克复,东南可平,先生在天之灵,可以告慰大半矣。夫人如驾来,请由海道为便,到沪时,中再派专员迎迓,并请孔夫人与三妹同来一叙为盼。中正叩,庚午。”[20]:47-281927年,蒋赴日本向宋太夫人倪桂珍面见求婚之际[36],蒋自9月28日起在《民国日报》上,连载《家事启事》3天如下:“各同志对于中正家事,多有来书质疑者,因未及遍覆,特奉告如下:民国十年,元配毛氏与中正正式离婚,其他二氏,本无婚约,现已与中正脱离关系。现在除家有二子外,并无妻女。唯恐传闻失实,易资淆惑,端此奉覆。”[28]:113-11412月1日,蒋与宋美龄结婚[33]:276,当天上海《申报》刊登两则启事,一是蒋宋联姻,一是蒋之离婚声明:“毛氏发妻,早经仳离;姚陈二妾,本无契约。”[33]:29蒋发表文章《我们的今日》,称他们之婚姻是“神圣的结合”[10]:22。结婚典礼先按基督教方式在宋宅进行[37],由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余日章博士来主持,随后又在上海大华饭店举行传统婚礼,由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主持婚礼[28]:114-115。1928年10月31日,蒋获知宋美龄当选为立法委员后,“于心喜而不安”[20]:81。1930年8月,宋流产,事后几度陷入严重忧郁;1931年7月宋母逝世,使宋深受打击,觉得“精神沮丧、凄凉和孤寂”[19]:108

早年出身

 
蒋入保定军校就读,1907年夏
 
蒋留学日本时留影

国内教育

蒋在成长阶段受到两股力量影响,第一是新儒家精神,强调修身养性、自律和自省,并且注重责任、勇气、荣誉和积极进取,而非消极冥想;第二是中国一再丧失领土、主权和自尊之惨痛经历[19]:30。蒋五岁入塾,自称“幼性顽钝,弗受绳尺”;蒋在私塾诵读“四书”“五经”及文史典籍10余年,深受传统文化思想熏陶[27]:1461。通过报刊和其他信息之影响,蒋打算到外面世界去追寻出路[38]:9

蒋十五岁娶毛福梅为妻[9]:457。1903年起,先后转入奉化凤麓学堂、宁波箭金公学、奉化龙津中学堂读书,学习新知识[27]:1461。青年和中年时期,蒋也读过一些近代书刊[38]:24。凤麓学堂与龙津学堂是奉化两所新办学校,学堂开设英文、算学等新课,但教学重心仍在经史子集等旧学[39]。曾经在龙津中学堂担任过蒋之英文教师董显光回忆,蒋给他留下难忘印象,“是他每天抢着上海送到报纸的那种热切期待的表情”[38]:9[40]:34。董显光记得蒋每天早起,在寝室前走廊上立正半小时,抿紧双唇,眼神坚定,双臂抱胸,全神贯注在他的目标上;顾清廉鼓励蒋研读王阳明曾国藩之著作[19]:33。时值《辛丑条约》之后,清政府寙败,民族危机严重,又因蒋丧父后家庭社会地位低微,乃决心出国学习军事[27]:1461

同期,日本作为一个弱小国家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也对蒋精神上产生刺激,使之产生了赴日学习军事的念头,在龙津中学中学习了3个月日语[41]:40-41,58

赴日留学

蒋剪掉辫子交给母亲,要求出国学军事,母亲同意要求并提供出国经费[9]:457-458;另有一说蒋留发出国,到日本把辫子剪掉[28]:9。1906年4月东渡日本,肄业于东京清华学校,结识在警监学校学习之陈其美,受到反清思想影响[27]:1461-1462。因非公费留学不能入军校,只好回国[9]:458。蒋没有像当时许多人那样选择理工及教育等和社会发展有关之科目,而是选择行伍这条和传统中国文化人并不相契之道路[38]:10-11。蒋试图就读军校,因为日清协议,他不是清政府官方保送,到日本后,因非公费留学不能入军校[9]:458。同年冬返回中国,翌年夏考入清政府开办之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即保定军官学校前身),习炮兵[27]:1462。日方教官一时间哑口无言,恼羞成怒地称蒋为“革命党”,并要求校长赵理泰严办,赵理泰并未特别处理[41]:61。由于蒋在保定军官学校深受校长和教官赏识,第二年就成为第一批派往日本深造之四人之一[9]:458

 
蒋在日本联队入伍留影,时年24岁

1908年春被选送日本留学,入振武学校学军事[27]:1462。蒋与陆军速成学堂62名学生,一起到东北陆军部集合,自大连乘轮船赴神户,然后转往东京,进入振武学校[28]:9。1908年3月进入振武学校[41]:62。振武学堂是1903年由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所创立之日本国立军人养成学校,是为了预计进入陆军士官学校,或陆军户山学校就读之清国留学生,而特别设置之预备教育学校[42]:246。按规定凡是进入士官学校学习的中国学生,先进入预备学校振武学校学习,毕业后到日本军队见习1年,然后再入士官学校正式学习[41]:62。所学课程以军事科目和日本语为主;高度军事化教育,造成蒋强烈军事化思维[38]:13。振武学校是帮助中国学生学军事之预校,与士官根本无关[28]:10。随由陈其美介绍加入同盟会,参与反清革命活动[27]:1462。陈其美比蒋大11岁,成为蒋在政治上之良师益友,后来陈其美之两个侄子陈果夫陈立夫受到蒋之重用[9]:458孙中山对蒋的印象也很好[41]:65-66

1910年11月从振武学校毕业时,其总成绩在62名毕业生中,排名第55,倒数第八,成绩低劣[43]:53-84。1910年冬振武学校结业后[27]:1462,和张群编入高田炮兵第十三师团士官候补生[9]:458,受到严格军事训练[27]:1462。蒋还接触到了日军军官人手一本的《孙子兵法》、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巴尔克英语William Balck战术》[41]:63-64。蒋分配至日军野战炮兵第19联队实习,表现相当不错[43]:53-84。1911年6月,晋升炮兵一等兵;8月,晋升炮兵伍长,原定于当年12月晋升军曹,后因辛亥革命爆发放弃深造提前回国[43]:53-84[44]。蒋因自视甚高,在同学中人缘不好,但也结交几个朋友,其中有张群何应钦,放假日蒋和同伴会到餐馆饮酒,偶尔也会逛窑子[19]:34。辛亥革命结束后,包括张群、王柏龄在内的许多振武学校的学生都回到日本完成了陆军士官学校的学业,但蒋并未选择回炉[41]:66。蒋为将自己学历作实,以捐会费为名,派其副官陈铭阁到北京米市胡同南兵马司,找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6期同学会总会负责人刘宗纪,要他将蒋说成是日本士官学校第6期毕业,并捐款5万大洋[45]

蒋在日本振武学校就读三年,1910年第十一期毕业[46]:10。毕业后,蒋在高田第13师团野炮兵第19联队入伍,据师团长长冈外史日语長岡外史在回忆录中称,留学时期之蒋君,才能胆略,内蕴不露,说不出有什么出人头地之表现[10]:88。令师团长吃惊是,蒋在1927年11月,首次下野到日本时,特意走访他,这使长冈对此颇感意外,而蒋临走时,特别写下“不负师教”四字[10]:88。长冈认为,这正是蒋成功之秘诀:“忠诚、感恩。”[19]:36

参加辛亥革命

 
蒋第一张西装照摄于1912年

蒋认为武士道至死不渝之精神是日本军事成功之主要原因,但是他也认为日本生活中,从铁路系统、教育和生产制造,样样讲究纪律、效率,关系到日本现代化;终其一生,蒋认为爱国和民族精神是恢复中国尊严及世界地位之关键[19]:37。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消息传到日本,蒋和张群等即向高田联队请假[44]:188长崎乘趁日轮回中国,10月30日抵上海;11月3日陈其美夺取上海,并为攻占南京聚集力量[9]:458。蒋奉陈其美委派,任敢死队队长,与王金发等人率领队员百余人赴杭州,参加11月4日光复浙江之役;不久返回上海,任沪军第五团团长[27]:1462。蒋隶属第二师,师长是黄郛,旅长是张宗昌[9]:458。时与沪军都督陈其美、督署参谋长黄郛甚为相投,遂结为异姓兄弟[27]:1462。蒋被认为是党内有数之军事人才[38]:14

刺杀陶成章

1912年1月14日,因派系之争,陈其美命蒋将光复会首领陶成章暗杀于上海广慈医院病房[47]:1164。另有资料记载是蒋亲手枪杀陶[27]:1462。当时报纸没提蒋涉及此一谋杀案[19]:39。孙中山下令“严速究缉”,蒋因陶案之故,乃避往日本;蒋在日本学习德语,准备去欧洲,还出版《军声》杂志[9]:458-459。孙答应辞职让位给袁世凯;蒋和陈其美一样,强烈不赞同孙辞职之决定,但是孙以大局为重胜过权位考量,令蒋大为佩服;蒋后来一生亦多次效法引退[19]:40

蒋早年由陈其美的带领下,开始沉迷风尘,尔后也多次前往妓院寻欢作乐,蒋曾在日记中多次记录[10]:111。有一次蒋来不及等待整理就入房,结果看到床铺脏乱,最后“拂袖而去”[48]

参加二次革命

蒋说在讨袁之役初起之时,孙才对蒋单独召见,二人之初见该在1913年,当孙在上海之时[28]:18。1913年7月,孙发动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蒋在上海讨袁军总司令陈其美指挥下,参加攻打江南制造局之役[27]:1462。沪军都督杨善德下令缉捕蒋,蒋被迫逃进陈其美之娘姨姚冶诚卧室内,遂纳姚怡诚为侧室[9]:459。8月各地讨袁军先后失败[27]:1462。蒋于9月1日抵达长崎,10月29日由陈其美结拜兄弟张人杰做监誓人,填写誓约,加入中华革命党[28]:23

王金发企图利用袁世凯招降之投诚令,征得谢飞麟与陈其美同意,前往北京假投降,没有出卖同志[28]:24。1914年春奉命回中国组织反袁军事活动[27]:1462,蒋奉孙令主持上海讨伐袁世凯军事,自兼第一路司令,负攻取上海西部之责;袁遂下令严缉蒋,并收买党人王金发加以暗图,蒋觉察走避,应陈电邀赴日本[49]:32。后奉孙命赴哈尔滨视察东北形势,居月余,上书孙述欧战趋势及倒袁计划[49]:32。袁下令通缉蒋,在令文中明白指出:“此次谋乱,系蒋介石代表孙文主持一切。”[50]蒋在东北策划讨袁工作,但因日本势力控制东北,难有进展,于秋间返回日本[10]:105。蒋返日本研读王阳明曾国藩胡林翼之著述,并研究军事战略[9]:459

1915年9月,陈其美滞留上海,设总机关于法租界,由蒋担任军事职务;10月,蒋奉孙命回上海,拟定“淞沪起义军事计划书”,供陈其美参考;11月10日,陈其美派同志王明山等刺杀袁氏死党郑汝成;制造局守军同志不能及时响应;陈其美偕蒋退回机关部,及法国巡捕房侦探前来搜捕,自露台越屋走避;1916年5月18日,陈其美遭刺客刺杀于法租界渔里机关部,蒋闻死载尸归其私寓,经纪丧事,复为文以哭之[49]:32-33

1916年4月,蒋协助杨虎等攻打江阴要塞,杨虎明言与蒋一道离开江阴要塞,并且于离开前还救蒋一命[28]:27。6月初孙中山任命蒋为中华革命军东北军任参谋长,难著成效;及袁氏暴毙,居正去北京,由许崇智代其职,呈请解散,蒋乃赴北京观察政局,同年秋复回上海[49]:34。蒋先后与张静江、许崇智等人焚香换帖,结拜为异姓兄弟[27]:1462

辅佐孙中山

 
蒋摄于1910年代
 
1923年6月,蒋在广州摄影。像后有蒋题字:“十二年六月中正在粤讨贼纪念摄影以奉静江二兄惠存”

1918年2月,海军总长程璧光桂系所刺杀,孙益无所恃,乃电召蒋赴广东以为助,3月11日蒋奉派赴汕头,出任援闽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49]:38。因受排挤,于7月辞职[9]:459。8月18日回到上海[28]:40。蒋奉派到粤军中工作,先任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继任粤军第二支队司令,指挥所部攻取大埔永泰[27]:1462。蒋要辞职,陈炯明竭力挽留,向蒋表示“粤军可百败而不可无兄一人”[51]:51。10月28日,蒋去日本[28]:41

1920年,孙命蒋、朱执信等赴福建漳州,促陈炯明等回师广州;10月5日,蒋抵汕头总部策定作战计划[49]:39。9月30日,孙派蒋出任粤军第二军参谋长[19]:51。蒋仍在前线与桂系军阀残部作战,但于11月12日赶到上海向孙报告,次日再回到浙江老家,探望老母[19]:53。11月,蒋不愿与陈炯明共事而回上海,与苏州女子陈洁如同居;陈洁如受过中等教育,能说俄语,与蒋领养一女,取名蒋瑶光;陈洁如1971年病逝,蒋瑶光获准赴香港奔丧[9]:460。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为虞洽卿陈果夫为第五十四号经纪人,他老板是蒋[28]:28-29。1920年与张静江、戴季陶、陈果夫等人在上海合股经营证券买卖,成为交易所“恒泰号”经纪人,曾以所获部分资助粤军及其他革命事业[27]:1462。由于蒋对投机之奥妙了解非常透彻,在证券起落中,经过一年时间,赚了一百万元,为孙筹措一笔活动资金[9]:459

作为一个对时事相当敏感之人物,蒋对当时波及全国之新文化浪潮有所了解[38]:24。孙想要以广东为基地,打算武力统一中国[28]:54。1921年10月,蒋返回广州,奉孙命拟订进军两广计划统一中国[9]:460。陈炯明则赞同章太炎等倡导“联省自治”,认为美国联邦制才能解决中国问题,武力统一只造成中国更糜烂、衰弱;陈炯明认为孙不如先完成广东一省之自治,再徐图其他[28]:54-55。1922年1月,蒋应孙之召抵桂林,因孙未采纳蒋所提先回广州巩固后方再图北伐之建议,蒋于4月返上海[27]:1463。3月,蒋主张讨伐陈炯明[28]:55。4月,蒋在回上海船上还给陈炯明写信:“中正与吾公共同患难,已非一日,千里咫尺,声气相通。”[51]:516月16日,陈炯明发动武装,孙避往永丰舰,6月18日电蒋“盼速来”[52]:152。6月17日孙登上永丰舰,率海军对抗,6月19日收到孙之急电:“事急盼即来此”[9]:460。在上海,同乡虞洽卿指点蒋:拜青帮头号老大黄金荣为师[53]:114。蒋赶赴上海,找到虞洽卿借到6万银元;蒋带着钜款搭到香港,再租一艘小艇沿珠江而上[19]:57。6月29日,蒋抵广东[49]:40。蒋接过永丰舰之指挥权,命令驶往下游[19]:57。自是,蒋每日跟从孙,指挥海军沿省河进攻叛军,直到8月9日闻北伐军回师失利消息,蒋始侍孙离粤赴上海,8月14日抵沪[49]:40。孙还曾对外国记者说:“蒋某此来,不啻增加二万援军也。”[9]:460蒋撰写《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孙亲为作序,赞蒋“日侍余侧,而筹策多中,乐与余及海军将士共生死”,蒋由此博得孙很大信任和重用,大大提高政治声誉;10月,孙编组“东路讨贼军”讨伐陈炯明,任许崇智为总司令兼第二军军长,蒋为第二军参谋长,蒋感到“军中将领,界限甚深,每相排挤”,不久便离开福建回到上海[27]:1463。当时孙派蒋到福建去,和安福系军阀建立联系;在他们帮助下,孙于1923年回到广州[54]:45

赴苏联考察

 
孙任命蒋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之委任状
 
孙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结束后,与蒋(中)、教导第一团团长何应钦(左)、第二团团长王柏龄(右)合影,1924年6月
 
蒋摄于1929年
 
蒋摄于1929年
您可以在维基文库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原始文献:

1923年2月17日,孙特任蒋为大元帅行营参谋长[10]:112。8月,蒋奉孙派遣,率领“孙逸仙博士代表”一行四人赴苏联学习考察,历时三月余:蒋对苏联军队实行政治委员、党代表制深表赞赏;对其军械武器之研究与进歩,也认为可与欧美各国相竞争;但对于苏联没有同意蒋在库伦建立军事基地、向北京进攻之军事计划很失望,对于苏联之外蒙古政策很反感,认为苏联没有放弃其“侵略”之野心,因而认为苏联对中国之援助是别有用心;蒋还认为苏维埃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不能仿效;苏联之行加深蒋对苏联之认识和疑虑[27]:1463。蒋在苏联考察几个月,正值列宁病重,看到斯大林托洛茨基内斗,对苏联政治中“排斥异己”风气盛行充满失望[55]。孙在11月22日信中鼓励蒋说:“能坚忍耐烦,劳怨不避乃能其于有成,若十日无进步,则不愿干,则直无事可成也。”[54]:4511月27日面见托洛茨基,托洛茨基对蒋说临别赠言:“忍耐和活动二者,不可缺一”;蒋把它做为成功立业之要素,12月15日回到上海,并写一个考察报告[9]:461

与苏联合作

1924年1月16日,蒋到广州向孙覆命[9]:461。1月24日,孙以大元帅名义委蒋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10]:138。10天后,又任蒋为中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9]:461。2月6日,蒋设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处于广州南堤[49]:51。蒋2月21日私自跑到上海,孙叫蒋回广州,蒋回信说:“中正如果回粤,焉能专心办学而不过问军事政治。”[9]:461一个月后,蒋辞职,开始发放遣散费;4月,孙批复蒋“务须任劳任怨,百折不回,从穷苦中去奋斗,故不准辞职”[10]:138。4月9日,蒋对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讲话,声言“一定要仿效俄国共产党办法”[56]:12,获得苏联顾问之好感和信任[27]:1464。4月21日,蒋返回广州[10]:139。5月3日,孙任命蒋为黄埔军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9]:461。蒋在军校极力树立校长权威,培植个人势力,重用何应钦王柏龄等人[27]:1464。10月广州发生商团事变,蒋承孙命率黄埔学生平叛[9]:462。蒋把军校师生编组成教导团,成为一支武装保卫南方政权和统一广东根据地,于当年10月与工团军、农民自卫军等合力平定广州商团武装事变[27]:1464。11月孙北上,胡汉民代理大元帅职务时,黄埔军校学生组织东征部队第一次东征陈炯明,取得胜利[9]:462。到当年年底,莫斯科派到中国工作之军事、政治人员已达1,000人左右,并且提供中国国民党每个月35,000元,外加其他补助[19]:64

东征之役

1925年2月,蒋参加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27]:1464。5月7日,中国国民党中执会应蒋之请,因教导团改称党军,校长名义又不能指挥党军,遂“任命蒋中正为党军司令官”[28]:68。6月,蒋回师广州平定杨希闵刘震寰[27]:1464。7月1日,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改组为国民政府,7月3日军事委员会正式成立,委员为蒋及汪精卫、胡汉民、伍朝枢、廖仲恺、朱培德、谭延闿、许崇智,以汪为主席;7月7日,蒋向军事委员会提出〈革命六大计划〉:一、发展西南革命势力,以抗拒帝国主义及军阀;二、革除军队积弊;三、统一财政;四、整理军队;五、利用罢工工人建筑道路;六、统一两广[12]:384-392。8月20日,廖仲恺在广州被害,国民政府组织“处理廖案特别委员会”,得到苏联顾问鲍罗廷信任和支持之蒋与汪精卫、许崇智为委员,被授予政治、军事、警察全权,处理廖案及时局[27]:1464。8月24日,蒋当上广州卫戍司令[9]:462。蒋先支持汪精卫将胡汉民驱送出国,继而又将握有军权之许崇智迫离广州,收编粤军部分师旅,一跃成为军事实力首要人物[27]:1464。8月26日,蒋把黄埔军校两团学生军组成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自任军长[9]:462。蒋再次讨伐陈炯明,肃清粤境[27]:1464。9月18日,汪授蒋以广州卫戍司令[28]:71。汪和蒋在中央政治委员会通过下,派胡汉民前往莫斯科,旋即提名胡汉民为中国国民党驻共产国际代表[19]:70。10月间,黄埔学生军和部分革命军第二次东征,肃清陈炯明势力[9]:462。10月27日,蒋任命侍卫参谋陈赓代理师长阻止溃退不成,准备自杀;在陈赓劝说下蒋放弃自杀,陈赓背着蒋得以逃脱[57]

1926年1月,蒋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向大会作军事报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后又被选为中央常务委员[27]:1464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以国民革命军事教育有必要统一,决定改组黄埔军校,合并所辖各军原有各军官学校,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直属该会,并以黄埔军校为校舍,任命蒋为校长[58]:92-93。1月28日,毛泽东和蒋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毛泽东报告宣传审查委员会决议案,当选中国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蒋提出改良士兵经济生活案,当选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33]:97。中国国民党党工干部70%为中国共产党人,国民革命军中876名政工干部中也有75%为中国共产党员[19]:72。2月8日,蒋辞国民革命军总监之职,2月9日再辞军事委员会委员及广州卫戍司令;汪既不批准,亦不挽留[49]:64

中山舰事件

1926年2月27日、3月8日,蒋迭次访汪,告以季山嘉之专横:“革命实权非可落于外人之手,即与第三国际联络,亦应定一限度,要当不失自主地位。”[49]:64蒋中正首先向汪表示制裁共产党[9]:463。3月14日,汪暗示蒋离粤,蒋之处境益加困难[49]:64-65。此时蒋以为汪和苏联顾问某些举措将削弱自己军权,甚或被放逐苏联,乃于3月20日称中山舰擅自行动密谋叛乱,宣布广州戒严,派兵逮捕海军局代理局长、中国共产党员李之龙,包围苏联顾问团住宅和省港罢工委员会,收缴卫队和纠察队枪支,制造“中山舰事件[27]:1464。季山嘉与代理海军局长李之龙密谋,欲乘蒋乘中山舰自广州回黄埔时加以劫持,驶往俄国,以消除其破坏革命之障碍[49]:65。苏联顾问鲍罗廷承认3月20日以来蒋所取得之权力,并按照蒋之要求,令共产党员退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共产国际和斯大林也批准中国国民党以“同情党”名义参加共产国际,并选蒋为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名誉委员”[9]:463。斯大林坚持国共合作,以期先完成自上而下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苏联顾问遂向蒋妥协,更阻止汪组织“反蒋联盟”[28]:84。嗣后蒋诿过于汪,说汪挑拨国共关系,迫使汪离开广州出国[9]:463。事后鲍罗廷自俄回粤,季山嘉离粤回俄,汪则借口养病,秘密赴欧[49]:65

中年经历

北伐

 
1926年7月9日,蒋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在广州东校场誓师北伐
 
蒋摄于1926年

两广统一后,蒋主张北伐[9]:464。由于中共中央执行共产国际命令之妥协方针,蒋在1926年5月中国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提出一系列限共防共之“整理党务案[27]:1464:规定中国共产党员不能担任中国国民党中执会主席,不允许中国国民党参加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共产党员任职中国国民党高级党部执行委员不能超过1/3[28]:82。北伐战争,蒋在苏联顾问帮助下,制定各个破敌方针[8]:472。6月4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任命蒋为总司令,直到7月1日下北伐动员令,到7月9日在广州举行大规模誓师典礼[28]:86。7月11日,在北伐军攻克长沙后半个月,蒋率总司令部人员离广州赴前线指挥作战;8月23日在长沙召集军事会议,决定北上进攻武汉[27]:1465。北伐有两股力量推动:其一自五四运动以来,经过五卅惨案,使民族主义弥漫,形成风潮;其二自苏联援助,人力物力[28]:88。北伐军在攻克汀泗桥贺胜桥后,于9月6日攻占汉口汉阳吴佩孚部死守武昌;蒋急于破城,几次下令北伐军攀城强攻均未奏效[27]:1465。11月9日蒋进驻南昌[28]:92。12月2日,鲍罗廷在南昌与蒋见面,对迁都武汉有共识[59]:3

北伐军继续分三路进军[9]:466。1927年1月3日,蒋召开中央政治会议第六次临时会议,会后通告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暂驻南昌[28]:94。1月12日,蒋到达武汉,欢迎会数万人,鲍罗廷要求蒋尊重武汉方面意见,使蒋愤恨[59]:4-5。蒋拒不出席3月在武汉举行之中国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27]:1465,全会选出蒋为武汉国民政府委员[60]:380。3月20日,国民政府在武昌宣誓成立[28]:95。蒋不断派人与英、美、法、日等国联系[27]:1465。3月,蒋在上海,连日召集秘密会议,与汪等人商讨“反共问题”,得到李宗仁等人支持;蒋下令取消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支持吴稚晖、张静江等人在上海召开中央监察委员会议,通过吴稚晖提出之《查办共产党案》[27]:1465-1466程潜率部进入南京,收到武汉中央命令他逮捕蒋,程不予理会[19]:83。3月26日,蒋到上海,发现工人和学生天天集会示威,要求收回外国租界[19]:83

随着北伐战争胜利,蒋扩大自己军事实力[9]:466。1927年,蒋离开上海赴南京,4月11日发出“已克复的各省一致实行清党”之密令;4月12日蒋以调解“工人内讧”为名,解除工人纠察队武装;而此时正逢国民革命军北伐之际,然而苏联代表鲍罗廷以及中共中央却以“党的力量在前,革命的力量在后”为理由意图反对北伐;4月18日,蒋联合胡汉民等人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与武汉政府对峙[27]:1466。4月21日,军事委员会自广州迁移南京,宁汉分裂[49]:69。5月5日,南京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八十八次会议议决筹设中央党务学校,推定叶楚伧曾养甫等为筹备员,后第九十二次中常会又议决任命蒋兼任校长[61]:2703。5月21日,南京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胡汉民、蒋、邓泽如阎锡山王伯群为国民政府委员[61]:2715

第一次下野

 
蒋与宋美龄婚礼留影,1927年12月1日

冯玉祥主张停止宁汉之争,共同北伐[9]:468。1927年6月13日,南京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设外交委员会,推胡汉民、蒋、吴敬恒李石曾伍朝枢为委员[61]:2735-2736。6月20日至6月21日,蒋、胡汉民、吴敬恒等与冯玉祥会于徐州,协议统一指挥,完成北伐,6月22日由冯致电汪,指责武汉之恐怖政策[49]:70。7月14日,南京中央政治会议决议:任命张静江、蒋等为浙江省政府委员[61]:2766。7月,被北伐军击溃之孙传芳在直鲁联军张宗昌帮助下,在津浦铁路上反攻,7月24日攻陷徐州;8月6日蒋退回南京据江而守,威信骤降,拥兵自重之桂系李宗仁、白崇禧乘机逼蒋下台;在武汉之汪和唐生智又组织东征军通电讨蒋;而何应钦等嫡系亲信此时亦不愿出来维持蒋之地位;蒋被迫于8月13日宣布辞总司令职下野,回家乡住一个多月后,于9月28日赴日本访问,与日本朝野各界广泛接触[27]:1466-1467,会见日本首相田中义一,田中义一只表示支持蒋反共和统一中国南方,不支持他北伐及统一整个中国[62]:108

蒋中正下野后,李宗仁于8月16日电告汪,请将武汉中央政府尽快迁往南京,汪翌日在中央政治委员会会议上称,南京政府已经无人负责、停止办公,汪遂覆电李宗仁,决定迁南京,宁汉合流[28]:107。9月17日,中国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第二次代表大会选出蒋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60]:381。蒋欢迎从德国延揽来之外籍顾问、曾在鲁登道夫元帅麾下担任首席作战官之鲍威尔将军;德国人也制订一套参谋本部制度,一旦蒋回任总司令,即可掌握每个阶段之军事作战和决策[19]:95。10月3日,蒋到神户,即与宋子文同赴有马温泉见宋母,请其允诺与宋美龄之婚事,宋母允其所请[61]:2832。宋太夫人原不同意蒋宋婚事,其时蒋表示已与妻妾离异,并表示要遵守基督教义,宋母方予允准[27]:1467。10月19日,国民政府特任蒋为军事委员会委员[61]:2842。蒋11月8日离日回中国[28]:114。12月1日,蒋与宋美龄在上海大华饭店结婚,蔡元培担任主婚人[63]:348[27]:1467宋庆龄不喜欢蒋,但与宋美龄姊妹情深,说蒋与宋美龄是“情投意合”[19]:94

1927年11月10日,蒋抵上海,11月16日汪、李宗仁到上海与之商谈取消特委员会和召开中国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事,蒋、桂实现联合;12月10日,南京政府任命蒋中正为总司令[9]:469

蒋下令查办汪、顾孟余陈公博等广州成立之中国国民党中执委临时办公室,汪再度被迫出国[9]:469。1928年1月3日,蒋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60]:382。2月2日,蒋在中国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政委主席和军委主席,从此党政军权再度集中于蒋[9]:469。3月,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在南京正式成立,以蒋为校长[20]:166。3月7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一三一次会议,推蒋为中央政治会议主席[61]:2977。蒋联合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对奉系军阀北伐[27]:1467。总司令部组织大纲规定“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得兼任军事委员会主席”[64]:228。蒋集中优势兵力,专门攻击奉鲁军薄弱环节山东地区;而在河北、山西一带则采取守势,只投放有限兵力,比张作霖之战略步署略高一筹[65]:391

东北易帜

张作霖不敢恋战,带领文武官员离京出关,在皇姑屯被日军炸死[9]:470。1928年6月9日,蒋发表辞职通电,宣布辞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和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称“作战目的完成之时,即总司令职权当然解除之日”,6月12日,又宣布辞去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南京丁惟汾杨树庄刘峙等纷纷辞职;随后阎锡山、白崇禧、何应钦、李济深、李宗仁等极力劝阻,冯玉祥表示如果蒋辞职,自己也将辞职;蒋在游览镇江金山寺,回家乡省亲后复职[63]:383-384。蒋以南京政府名义,于6月15日发表宣言,通告统一完成[28]:123。6月19日,张学良发电报给蒋中正,表达对中国之忠贞以及东北投向中央政府之决心;蒋对张学良之前景颇有疑虑[19]:100。7月6日,蒋、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在北京开会,到西山碧云寺孙中山灵前举行“北伐完成报告祭”;8月9日,蒋派方本仁到奉天,劝张学良把五色旗换成青天白日旗[9]:470。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执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及《中国国民政府组织法》,并于10月8日产生南京新政府[28]:127。10月10日,蒋就任国民政府主席[10]:189;张学良被提名出任国民政府委员、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19]:100。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蒋即电覆,南京政府宣布“统一告成”:“诸兄匡扶党国,表示精神,无任佩慰!……愿与诸公共策之。”[9]:470

拓权

中原大战

 
1929年7月31日,与冯玉祥会谈后,阎锡山与蒋离开北京

蒋以中央政府名义强调“统一”和“集中”,要求各集团军“奉还大政”、“归命中央”[9]:470-471。1929年1月,蒋以“裁军建设”相号召,召开全国编遣会议,对各派军事首领委以高官,但夺掉他们兵权[27]:1467。3月蒋桂战争一举打败桂系,收编李宗仁第四集团军,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通电下野[9]:471。冯玉祥不肯就范,知蒋必不肯罢休,乃作战略撤退,向豫西移动,以缩短战线,并及时炸毁陇海铁路、京汉铁路之桥梁和隧道,以阻蒋中正运兵[28]:132。5月22日蒋下令讨冯,5月23日宣布开除冯党籍,5月24日下令通缉冯,冯部将韩复榘、石友三投蒋,5月27日冯通电下野[9]:471。韩就任蒋所授之西北军总指挥,石就任蒋委任之第十三军军长[28]:133。12月张发奎与驻广西桂军联合反蒋,蒋中正派何应钦将其击败,唐生智和石友三举兵反蒋,不久即被蒋中正击败[9]:471

反蒋同盟共有60万大军;蒋有100万部队,大部分驻守各地、维持治安[19]:106。蒋用重兵进攻、分化瓦解等办法战胜对手[27]:1467。最重要是从头到尾张学良一直效忠蒋[19]:102。1930年2月28日,阎锡山迎冯玉祥到太原商议联合反蒋,宣布阎任总司令,冯为副总司令,4月2日蒋下令免阎职拿办,4月5日又下讨伐令,4月6日宣布永远开阎党籍[9]:471。蒋于5月1日发布讨伐阎冯誓师词[28]:137。5月11日,中原大战爆发,蒋由济南抵徐州,设行营于陇海铁路,以居中指挥,当晚下总攻击令,以中央军第二军团为主力,沿陇海铁路向归德进攻,与晋军、西北军开展大规模接触,孙殿英部被迫退往鹿邑亳州,万选才部退至归德附近[61]:3589。郑大章认为车站有重兵把守,干扰后自动离去,蒋因此逃过一劫[63]:469。在蒋军事进攻和政治策略兼施下,阎、冯军在陇海铁路、津浦铁路相继受挫,9月18日张学良通电拥蒋挥师入关;8月汪、陈公博改组派和邹鲁、谢持西山会议派联合倒蒋,在北平召开“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无疾而终[27]:1467-1468。战争共有24万人死伤;蒋并没追击已战败之军阀、打进地盘,蒋早已放弃试图说服或强迫他们大规模裁军[19]:106。10月3日,蒋于开封军次,致电南京中央执行委员会告捷[28]:140。12月6日,国民政府令:教育部新任部长高鲁未到任以前,由行政院院长蒋介石兼理[61]:3737

面对中国国民党内部矛盾和纷争,以及社会舆论强烈要求民主、法治,蒋在中国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上,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制定“训政时期约法”,胡汉民反对;蒋于1931年2月28日将胡汉民软禁于南京汤山,导致5月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非常会议”,另组“国民政府”[27]:1468。4月30日,国民政府文官长古应芬与监察委员邓泽如、萧佛成、林森联名发表“弹劾蒋中正电”,指“蒋氏猜忌为心,阴险成性,总理以其长军旅,畀以练兵之任,未及期年,总理逝世,迭乘时变,窃夺军权,浸而盘踞中枢,把持国柄,潜植羽翼,威胁老成。诸同志仰总理之遗志,急国家之危难,庆其才勇,降心相从。乃濒年以来,不知敛抑,肆虐愈深,为祸滋甚”[28]:151-152。5月1日,汪通电中国国民党海内外各党部,略谓蒋祸党祸国,“暴横日甚,言之痛心”,现广东方面奋起讨蒋,“事变至此,宜即依据总章,召集临时全国代表大会,解决一切”;蒋在国民政府纪念周报告,略谓古应芬等通电,似以监委资格弹劾本人,而手续不合,似别有作用,本人对此电决不计较,如有武人弄兵,相信中央可不用一兵,在最短期内平乱,不虞动摇时局[61]:3825-3826。5月2日,蒋呈中国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自请议处,略谓广州邓泽如、古应芬等4监委联名通电“指斥中正罪状”,“倘果确实,则在党纪国法皆无可恕”,邓等通电,虽“于正式弹劾手续有所不合,但中正为尊重党纪计,不得不请求中央彻底查办”,并表示“中正理当静候查办,服从党命,决不稍有恋栈”,中监会旋致书蒋,谓邓泽如等通电,“其语皆摭拾浮言,任意指斥”,所言不合弹劾手续,请蒋“暂勿深究”[61]:3827。5月5日,国民会议在南京开幕[61]:3830。5月6日,出席国民会议之全体代表由蒋带领冒大雨前往中山陵谒陵,并在陵前宣誓,誓毕,一一在誓词上签名盖章[61]:3830。5月8日,国民会议举行第一次大会,于右任任主席,讨论《中国训政时期约法草案》,蒋讲演“约法”意义,戴季陶报告“约法”起草经过[61]:3831。5月20日,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吴敬恒、张继见蒋,商调停粤事[61]:3840。6月,蒋任全国经济委员会常务委员[60]:574。6月15日,中国国民党三届五中全会第三次大会决议:由国民政府主席提请,蒋兼任行政院院长[61]:3860-3861。6月17日,中国国民党中央会议推定蒋为政治会议主席[61]:3862。6月21日,蒋离开南京赴南昌亲自组织对江西红军实行第三次大“围剿”[61]:3864-3865。6月26日,蒋为集中一切力量“围剿”红军,在南昌成立“陆海空军总司令行营党政委员会”,蒋自兼委员长[61]:3868。7月1日,蒋在南昌行营发出第三次“围剿”江西苏区红军之命令,蒋自任“围剿”军总司令,何应钦为前线总司令,聘用英、日、德军事顾问,调集30万国军采取“长驱直入”之战略,即日开始行动[61]:3871-3872

九一八事变

1931年7月12日,蒋密电张学良,对日军在东北之挑衅,须极力忍耐,勿生事端,“此非对日作战之时”[61]:3878。8月4日,蒋在南昌电中国国民党中央,坚持“安内可以攘外”,中央对当前国民排日运动“应取慎重态度,免为日方借口”[61]:3895。此时,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日军迅速占领东北三省[27]:1468。9月19日,中国国民党中常会临时会议决议,急电蒋回南京主持一切[61]:3922。9月21日,蒋自江西回南京,在陵园官邸召集在南京中央委员讨论时局及应付日本侵略办法,议定:一、外交方面:加设特种外交委员会,为对日决策研议机关;二、军事方面:抽调部队,北上助防,并将攻粤部队及“剿共”计划,悉予停缓;三、政治方面:推出蔡元培、张继、陈铭枢专程赴粤,磋商统一团结御侮办法;四、民众方面:由国民政府及中央党部分别发布告全国军民书及党员书,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际联盟公理处断[61]:3926。蒋请陈铭枢赴粤谋和,即以下野为条件,“亦甚愿接受”[28]:153。九一八事变一起,青年学生就涌上街头示威,要求武装抗日;有2万名学生在南京集会,其中1千名南京中央大学学生闯入外交部长王正廷办公室殴打他;在广州汪阵营已经和南京濒于交战边缘,此时呼吁全国团结,但蒋应下台[19]:111

9月22日,蒋电告张学良,若日方胁迫以签字承认“二十一条”为退兵条件,望设法严拒,此案已在南京归为国际交涉[61]:3929。9月29日,上海各大学到南京请愿学生5千余人,强烈要求政府改弦更张,蒋不得不出面接见,穷于应付[66]:153。10月8日,蒋与张群详谈,示备战不屈之决心,但仍期望通过外交解决东北问题[66]:153。政府禁止一切示威活动,但是数以千计学生主张对日抗战,涌入南京,再次袭击政府高阶官员;警方疲于奔命弹压;外界批评又集中在蒋身上,蒋再度和亲信讨论引退一事;不考虑批评者要求对日抗战,因为蒋认为此时抗日将是一场灾难[19]:111。12月14日,宋庆龄得知邓演达遇害传闻,再次赶赴南京面见蒋,宋庆龄确认蒋杀害邓,勃然大怒,把茶几掀翻,蒋匆忙逃脱[66]:156-157

二次下野

蒋迫于各方压力,于1931年12月15日再次辞职;一个月后,他利用政局不稳,和汪在杭州举行秘密会谈,决定两人合作,蒋主军、汪主政[27]:1468。12月16日,蒋辞职通电发出,翌日宋美龄离开南京前赴上海[66]:155

前军统沈醉明言,杀中央研究院杨杏佛,为警告宋庆龄,杀《申报》主笔史量才,因怀疑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系,都出自蒋意[28]:147

国共初战

 
蒋在江西剿共,1933年

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主力在军事上消灭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准备召开“国民会议”,制定训政时期约法,由蒋当总统,把五院院长统一置于总统管辖之下[9]:472。蒋经常公开警告提防中共之威胁,但蒋中正希望先弭平军阀,再对付中共;故蒋暂缓大举征伐毛泽东,改由地方及省级军事长官负责;“苏区”得到三年成长,颇具规模;张国焘说:蒋专注于第二阶段北伐和后来与军阀间之衡突;战争使全国各地恶化,乡村民心背离、成群游荡逃兵溃卒,极易被中共吸收;党派内哄消耗政府力量,使“苏区”在金钱和武器援助下有足够时间去扩张[19]:104-105

1930年7月23日,蒋发布《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书[49]:91。中共成长,反映出中共青年领导人令人佩服之执著、领导力和组织技巧;蒋仍然渴望党军贯注同样之精神;此时中共三个苏区合起来只有1万5千支步枪,毛泽东之战术口号是他们得以存活之关键——“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19]:105蒋还建立陈果夫、陈立夫CC系“中统”和黄埔系“军统”,专事破坏中国共产党,并防范中国国民党内反蒋派系;他于9月密令取缔“左联”等团体;12月下令颁布《出版法》,查禁“宣传共产主义”、“鼓吹阶级斗争”之书籍[27]:1469。俗称“蓝衣社”的“力行社”,门户森严,1938年解散时只有300人左右;蓝衣社任务是在全国各级学校灌输军事纪律和爱国精神,包括效忠“领袖”;蓝衣社痛恨法西斯日本,也激烈反帝国主义;其实,他们每项活动都没能停止中英文报纸和非正式印刷品,也不断出现抗议和批评蒋及蓝衣社[19]:118-120。但学界仍存在蒋和国民党与法西斯主义有关的争议[67][68][69][70][71][72][73]。在将各派系军队收编改组后,蒋即从1930年12月起,连续五次向中共根据地发动军事“围剿”,先后调动上百万军队,并聘请外国军事顾问,经过四年鏖战,迫使红军退出江西、福建、湖北、河南、安徽等根据地长征[27]:1468。1931年5月29日,红军打破蒋中正发动之对江西中央苏区之第二次大“围剿”,15天内,红军由西向东横扫700里,共歼敌3万余人[61]:3845

蒋在各根据地反复“清剿”,命令西南地方军队堵截红军长征,借机“整理”西南诸省军政,逐步掌握云南、贵州、四川三省[27]:1468。1932年1月17日至1月20日,蒋在杭州密晤汪,“披肝沥胆以精诚对之”,达成联袂入南京“共支危局”协议[66]:157。1月22日,蒋、汪返抵南京,汪于1月28日继任行政院长,并决定成立军事委员会,指定蒋、冯玉祥、何应钦、朱培德、李宗仁为五人常委[28]:154。3月18日,蒋就任委员长,并兼任参谋本部参谋总长[64]:277。蒋设立南昌行营,组织侍从室,到1936年1月,正式改组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钱大钧任侍一处主任掌军事,陈布雷为侍二处主任掌政治与党务[28]:149。9月1日,军政部航空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央航空学校,蒋亲自兼任校长[74]

 
蒋祭汉茂陵,同张学良(左五)和杨虎城(左六)一起,1934年

对日本帝国主义,蒋实行“攘外必先安内”之方针[9]:471。1934年2月,蒋发起“新生活运动”,谋求重整道德、改变社会风气,号召恢复“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实践“礼义廉耻”,来革新个人、改造社会、复兴民族;蒋自任新生活运动促进会会长,在全国各地建立分会推动,但收效甚微[27]:1469。5月,蒋任航空委员会委员长[60]:471。10月21日,蒋结束西北视察前夕,前往咸阳拜谒汉茂陵周陵,日记:“谒文武周公之陵,而不思发扬光大其先人之基业者,非吾族类矣。”[75]

1935年4月1日,国民政府特任蒋为特级上将[76]。10月18日,蒋秘密会见苏联驻华大使鲍洛莫洛夫,以中国军队总司令之身份建议中苏订立“秘密军事协定”,对付日本侵略,保证远东和平[61]:4981。蒋和鲍格莫洛夫后来说好,由张群和鲍格莫洛夫就此一密约之细节后续谈判,在中国政府和中共就统一阵线达成协议后即可生效[19]:133。11月1日,王亚樵集团剌客、晨光通讯社记者孙凤鸣于南京中央党部礼堂举行之中国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开幕式剌蒋不成,汪遇剌重伤[53]:102-104。12月30日,国民政府令蒋等47员分别给予云麾勋章[77]:66。但是经济之微弱增长远远赶不上日益庞大之军费开支,财政入不敷支[27]:1469

1932年4月29日虹口公园爆炸案尹奉吉当场炸死河端贞次白川义则重伤而死,植田谦吉重光葵炸断腿,野村吉三郎炸瞎眼,蒋一改态度,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设置韩国人特别班等,积极支援韩国独立运动[78]。在国统区大批捕杀中国共产党人士,查禁书籍;派宋子文去美国签订五千万美元之棉麦贷款协定,实际上是谋取剿共之经济支援[9]:475。蒋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日实施“不绝交、不宣战、不讲和、不订约”,先后同意签订淞沪、塘沽、何梅等一系列协定;他还阻挠冯玉祥组织察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抗御日本,镇压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等人发动之“福建事变[27]:1468

1933年,胡汉民致陈嘉佑、程潜密函:“西南抗日军队出发,以贤初为总师之任,渠以抗日为倒蒋,如能师出武汉,北局有变,一切正可相机而动。”[28]:171蒋推行联保连坐法,要各户互相监视[27]:1469。蒋认为农村安定靠地主,故不惜代价扶助地主恢复其威权,对地方乡绅,尤视为反共支柱[28]:179。6月9日,国民政府派蒋兼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长[79]。蒋于7月28日,以“妨害统一政令”为名,通电迫冯玉祥解散民众抗日军[28]:195。1934年11月7日,蒋在绥远会见荣王、德王、潘王等蒙人与党政人员,并对各主席和边外将领指导一切[80]:366

一二八事变

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爆发淞沪抗战[66]:163。驻上海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得到上海各界民众支持[66]:163。1月31日,政府发表迁洛宣言,宋美龄与蒋乘车离开南京赴洛阳[66]:158。蒋亲自负责全面调度指挥军事行动,致电前线士卒誓死御敌;同时,蒋下令在河南省洛阳设立临时首都,以示政府持久抗战之决心;日本急派更多部队和军舰,使得全上海市日军高达5万人;杜月笙也派出青帮狙击手在敌后攻击日本人,做为回应[19]:114。蒋对日主张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判[9]:473。5月5日,国民政府与日方签订《淞沪停战协定[66]:163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时蒋与党员合照

中国共产党中央红军到陕西省保安县吴起镇和陕北红军会师[9]:476。1936年1月,蒋再度向一群大学师生辩护其外交政策,称虽然他“不惧日”,中国仍不够强大到足以和日本一战;其立场不能让中国人民满意,但是中国若按照进度在未来四年继续整军经武,必可在对日抗战时重大发挥;此外,西方民主国家仍未把中国与欧美命运视同一体,完全无意提供实质援助[19]:134。春,蒋调集中央军5个师入山西,准备打击经过长征实际逃亡进入西北之共军,同时也准备对日本侵犯绥远有限度抵抗[64]:493。蒋仍然想要武力“剿灭”工农红军,在西安成立剿匪总司令部,自兼总司令,一再督饬张学良、杨虎城进兵陕北;张、杨“剿共”受挫,受抗日运动推动和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之影响,主张联共抗日[27]:1470。5月,周恩来在蒋担保其人身安全无虞下,偕同共产国际代表潘汉年,在上海和陈立夫、张群密会,继续交涉抗日统一战线事宜[19]:140。中共方针应是“逼蒋抗日”[9]:477。6月,毛泽东首度通知共产国际,已经成功和张学良、杨虎城有反蒋同盟秘密协议;斯大林8月13日回信,全面反对毛泽东之做法,直接指示毛泽东“立刻正式向国民党及蒋介石提议展开停火谈判,并就共同抗日签署具体协议”,包括成立“统一指挥本部及共同的军事计划”[19]:136-137。7月14日,国民政府特派蒋为国防会议议长[81]。冬,蒋赶到西安,催逼张、杨出兵;张、杨反对继续内战,向蒋苦口极谏遭拒,乃发动“兵谏”,于12月12日晨将蒋扣押[27]:1470。毛泽东收到来自张之急电,宣读电文,朱德、张国焘等人想立刻把蒋及同行将领处死;毛泽东立刻征询莫斯科之指示,提议把蒋交给“人民”公审;毛泽东拍发电给张,恭维张是“国家抗日领袖”,赞扬张“惊天动地的举动”,称根本不可能和蒋妥协,暗示张应“坚决地”对付蒋;斯大林命令毛泽东和蒋友好对话,找出方法和平解决,并释放蒋;接到斯大林命令后,毛泽东、周、朱于12月15日同意通电全国,称中共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任何贸然动作“只会如日本人的意”;周回到西安,一见到张就称“不能动(蒋)一根汗毛”,中国迫切要要蒋领导,斯大林和共产国际要求蒋继续领导中国;周告诉张应设法说服蒋,在原则上同意抗日统一战线,接着只能释放蒋,期待蒋信守诺言[19]:146-147。后在中共和张、杨以及宋子文、宋美龄等多方面努力下,达成改组中国国民党、国民政府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协议[27]:1470。周告诉宋子文和宋美龄,可以透过宋庆龄和周联系;他们显然都没有向蒋提过,宋庆龄是中共联络人[19]:153。蒋被迫接受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开始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47]:1587。12月25日,蒋由张陪同离开西安,到南京后扣押张,随即软禁;继又迫杨辞职、出国,分化瓦解叛变之东北军、西北军,调往河南、安徽[27]:1470

抗日

全国总动员

 
1937年7月17日蒋发表庐山声明

“西安事变”后,蒋被迫停止内战,接受抗日[9]:481。蒋停止“剿匪”,还开始每月拨款给中共部队;共产国际也继续资金提供,于1937年初给中共80万美元[19]:161。迫于军民要求抗日,蒋于1937年1月5日下令撤销西北剿匪总司令部,改设西安行营;先派顾祝同等,后又亲与中共代表周恩来等人多次谈判国共合作事宜[27]:1470-1471。2月18日,蒋呈请中国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辞去本兼各职;全会决议:一、陕变张学良所提八项主张,不予置理;二、恳切慰留蒋[61]:5368。3月4日,蒋中正以禁烟总会总监名义通电全国,要求切实推行禁政,务期如限肃清烟毒[61]:5378。3月25日,中国国民党中常会决议,准蒋辞国民政府委员职[61]:5390。4月19日,蒋经国带着蒋方良蒋孝文,回到上海;几个星期后蒋经国在杭州恭迎蒋并跪地磕头[19]:163。7月4日,庐山暑期训练团第一期学员训练开始[61]:5461。7月芦沟桥事变起,日本发动全面战争;蒋筹划之抗战各项准备工作远未就绪,乃决定“不屈服、不扩大”,应付时局;在军事上紧急部署,命令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即赴保定,“从速构筑预定之国防线工事”,“坚持到底,处处固守”;同时调集九个师向石家庄、保定集中;7月17日,他在庐山发表谈话;此时,蒋还企望芦沟桥事件能就地和平解决,以牺牲局部换取全局之苟安,连续接见英、美、法、德国驻华使节,希望列国出面调停;蒋对宋哲元在北平于日方谈判也“极度容忍”,没有采取果断措施及时调遣部队增援,延误战机,使日军入关轻易击溃第二十九军,而于7月29、30日占领平津地区;蒋急于取得各党各派势力合作和支持,在庐山、南京同周恩来等多次会谈,同意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编第四军[27]:1471。8月12日,蒋在南京召开国防最高会议及党政联席会议,得到各地各派军事首领和中国共产党代表支持和拥护,举为陆海空军大元帅[27]:1472。8月16日,国防最高会议决议,由国民政府授权蒋为陆、海、空三军大元帅,统帅全国陆海空三军对日作战;蒋以中日尚未宣战,不宜组织大本营,只扩充军事委员会编制,设第一至第六6个部及国家总动员设计委员会、后方勤务部、卫生勤务部等,另有管理部[61]:5559。9月,蒋自兼第三战区司令长官,亲自指挥淞沪会战,迅速调集73个师约40余万兵力(占当时全国可调动兵力三分之一以上),在长江下游三角洲狭小地区阵地战,日军死伤5万余人[27]:1472。大本营副参谋长白崇禧等再三苦諌,蒋才准予向吴福线和锡澄线国防阵地转移[28]:242。期间蒋一直指望英、美各国出面制止战争,期待布鲁塞尔九国公约会议,但英、美等国政府奉行“不干涉”政策,只有苏联于8月21日与中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并给予军事贷款,派志愿空军助战[27]:1472。蒋得知九国公约将于11月3日开会,可能制裁日本,又决定收回成命,严令各部回到原有阵地死守[28]:242。9月22日,中共中央发表《共赴国难宣言》,愿为彻底实现三民主义而奋斗[49]:121。中共重申并入革命军,接受军事委员会调遣;蒋公开称,中共此一声明代表“全体国人现在都了解只有一个方向、只有一个目标”[19]:167。12月23日,日军渡过黄河,担任津浦路北段作战指挥之韩复榘不战而退,为稳住战局和严肃军纪,蒋将韩处决[27]:1473

日本在淞沪会战后,展开诱降活动;1937年11月5日,蒋在南京会晤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听取他转述日本提出七项和谈条件,表示愿意以七项条件作为谈判基础;11月12日日军直指南京,蒋调集共15个师约10余万人,统交唐生智守卫[27]:1472-1473。11月20日,蒋宣布迁都重庆,是为陪都[10]:40

1938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六十二次会议议决,兼行政院长蒋辞职照准[61]:5725。2月,高宗武奉命在香港设立“日本问题研究所”,暗中与日方联系[28]:262。3月29日,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在重庆国民政府礼堂举行开幕典礼[61]:5789;4月1日在武昌举行第四次会议,决议:一、制定《抗战建国纲领》;二、选举蒋为中国国民党总裁,汪精卫为副总裁;三、成立国民参政会;四、设立三民主义青年团[61]:5795-5796

蒋决定保卫徐州,不让日军主力离开津浦铁路,一面先后调集60万兵力以备决战,一面处决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9]:482。1938年3月至4月上旬,蒋曾亲赴徐州督导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筹划作战,台儿庄战役大捷,击败日军两个精锐师团,歼敌万人以上;嗣后日军增调兵力占领徐州,趁势沿陇海铁路西进,直扑中原要地郑州,蒋下令于6月9日炸毁花园口黄河大堤,以洪水泛滥将日军第14师团第16师团及机械化部队困陷其中,战局暂告稳定,但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受淹地区数百万人民生命财产也受到严重损失;黄河决堤后,日军沿大别山北麓和长江两岸向武汉推进[27]:1473-1474。5月19日,日军攻陷徐州[49]:114。蒋重新部署武汉防务,以转入山地与湖沼地区作战为主,配置129个师及骑兵、炮兵等共约100万兵力,以及海军、空军,层层进行阵地战,尽量消耗日军有生力量,前后达4个多月,大小战斗数百次,迫使日军前后投入40万人以上,消耗军力重大[27]:1474。10月25日武汉失守,蒋于10月30日发表《告全国同胞书》,表示要坚持抗战到底[27]:1474。有位德国前任情报官员斯坦纳斯成为“顾问”,实际上是蒋之卫队长,颇得宋美龄宠信;日后身份曝光,竟是苏联KGB特务[19]:175

1938年5月间,蒋告诉斯大林,没有“你的帮助”,中国无法撑下去,中国仍在“生死关头”;蒋请求苏联赶快再交运65架飞机,称中国只剩下10架轻型轰炸机;斯大林迅速答复,他将送出所需之轰炸机,供“阁下伟大的抗战”使用;不久,苏联派到中国之军事人员,包括顾问、飞行员、技师等,高达3,665人[19]:174-175。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高宗武奉蒋令,于7月5日自香港抵达神户[28]:262日本外相宇垣一成得到裕仁天皇秘密批准,计划与孔祥熙在军舰上晤面;9月25日马伯援自香港取道河内赴重庆,与蒋、孔祥熙详商,蒋也派郑介民到香港会谈;陆相坂垣征四郎反对和议,外相宇垣被迫于9月29日辞去外相职务,会谈流产[28]:264。此时谣言又起,传说蒋可能和日本缔结和约;斯大林急电蒋,称更多援助将要启程,包括足够60个师之装备,以及追加500架战斗机[19]:175。12月,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发表第三次对华声明,阐明日本政府同“新生的中国”调整关系总方针[61]:5970。蒋在1938年数度向周提起,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并为一个新政党——条件是毛泽东、周出国;蒋甚至很严肃地提议,国共合并后,中国共产党不需要正式解散,中国国民党可以加入共产国际;毛泽东回答,建议中国共产党员循1920年代往例,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最后,双方都无法做出妥协;数星期后,周终于告诉蒋,这个主意行不通;可以看出,蒋不是坚持意识形态、食古不化者,也不是强烈保守派;事实上,蒋是左派儒家,只要共产国际不来指挥蒋如何治理中国,蒋也可以接受反帝国主义之共产国际[19]:176-177

汪精卫投敌

 
蒋与蒋经国(左上)、蒋纬国(右上)留影

尽管蒋声望崇隆,但自从失去上海后,蒋之政治基础受重创;从1937年至1945年征集1,400万壮丁当兵;以军事动员来讲,比例相当低——每年只占人口0.4%;相形之下,日本是1.3%,苏联是3%[19]:181-182。此后,日本加强“政治谋略”攻势,方针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蒋对于中国国民党副总裁汪等一批亲日分子与日本方面秘密勾结谈判“和平”之行径,表示严正态度,于1939年元旦主持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议,将汪开除出党,嗣后并下令通缉[27]:1474。河内刺汪案是戴笠奉蒋之命干,戴笠还于2月底3月初亲往河内布置[28]:268。斯大林告诉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会影响苏联对华援助;蒋在德苏条约公开后,亲笔修书给斯大林,称中国人民绝不会忘记斯大林之“真诚协助和伟大领导”;蒋强调,世界和平与公义“全赖苏联与中国”;可是私底下蒋认为,世界事务之巨变预示苏、日之间不无订定密约之可能,终将导致世界大战,届时中国将和苏联站在不同边,会和民主国家结盟对抗极权主义[19]:187

1939年底,高宗武与陶希圣突然出走,抵达香港,于1940年1月21日在《大公报》上刊登来函,公布汪《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28]:271。1940年3月29日,汪在南京成立汪精卫政权[49]:127。11月30日,东京承认汪政权,同日华府通过给予中国1亿美元信用融资[19]:195。1942年5月28日,陈布雷电报驻美大使胡适:“胡大使:咸(27)日由贺主任耀祖名义汇上美金四千元,系委座发高君宗武旅费,即请转交高君,并覆为荷。弟陈布雷。勘”[28]:272

中共势大

中共组织占领区正规、游击军与建立地下行政体系,甚至说服许多秘密会党加入抗日游击运动;中共在西北边区和敌后地区扩大地盘,党员由1937年4万人,增至1940年80万人左右;蒋中正命令胡宗南和阎锡山布下防线,试图把北方堵在指定范围之内[19]:182。为实施其反共方针,蒋大搞“国民精神总动员”,宣传“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军事第一胜利第一”、“意志集中力量集中”,以达到维护“军政军令及行政系统之统一”之目的,并在全国推行“新县制”,实行县、乡、保、甲之体制,把政治、武力、教育合为一体,在精神上组织上强化统治;另一方面,不断与八路军、新四军武装磨擦[9]:484。1939年11月,中国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举行第七次大会,确定蒋中正兼任行政院长,孔祥熙改任副院长[61]:6151。蒋任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银行联合办事总处主席[60]:547

1940年7月间,重庆中央军事委员会提议新四军八路军集中到黄河河道北边;在周面前,蒋中正说成是避免“不同战区之间内斗”之计划,然后称他“真诚”希望中国共产党会“绝对服从”;然而毛泽东拒绝接受[19]:192-193。11月15日,国民政府令:蒋请辞四川省政府主席兼职,派张群兼理[61]:6414陈布雷称:“委座处理政治如同处理家事,军事要亲自处理,个人辛苦固不辞,但国家大政不与各主管官商定,恐将脱节”[28]:309

联合欧美

 
蒋宋夫妇与史迪威中将于缅甸,1942年
 
蒋中正于1945年3月巡视空军基地

日本除继续采取政治诱降外,又施加军事压力,对中国国民党正面战场局部进攻[9]:485。1941年4月13日,蒋中正称苏日中立条约会使美国更意识到日本对其长期威胁;故日本与苏联由此助长中国军事和政治前景;蒋作结论,日本即将南进,是日本做为世界强权即将完结之开端[19]:202。美国和日本新一回合之谈判,已订于12月在华府展开;蒋急电赫尔居里诺克斯英语Frank Knox史汀生,说:“美国一旦放松对日禁运,将使中国抗战悲溃”,并转知丘吉尔;丘吉尔发电给罗斯福,支持中方立场;罗斯福决定对日谈判时不提出放松禁运之方案[19]:208。12月8日晨1时,日军开始对美国檀香山珍珠港偷袭,同日炸香港、菲律宾、新加坡等,于是英国、加拿大、澳洲、荷兰、美国等对日宣战,美国并宣布对德义两国进入战争状态[49]:128-129。蒋口述一封信给罗斯福,由宋美龄译成英文:“现时我两国已对共同之公敌而作共同之奋斗,中国自当贡献其所能及其所有,期与友邦美国以及各与国团结一致,奋斗到底;必使太平洋以及全世界人类正义在野蛮暴力与无穷诡诈之空前劫运下获得解放而后已。”[19]:20912月9日,国民政府正式布告对日宣战,并声明对德、义立于战争状态[49]:129。12月27日,蒋兼理外交部部长[60]:521

蒋中正采取保存实力,实行反共政策[9]:485。1942年1月3日,美国宣布蒋中正为同盟军中国战区(包括越南、泰国等)陆空军最高统帅[9]:486。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争取美、英等国提供贷款和军用物资,抽调精锐部队组建远征军入缅作战,协同美、英军队重创日军[27]:1476。2月4日,蒋偕宋美龄,与王宠惠、张道藩、董显光及前英大使卡尔(已离华驻苏)由重庆飞往印度访问,当晚抵腊戍,2月5日偕宋美龄及随行人员由腊戍飞抵印度之加尔各答[61]:6729。2月8日,蒋偕宋美龄及随行人员由加尔各答乘火车赴新德里,2月9日抵新德里;2月10日蒋与印度总督林里资哥及印度军总司令哈特莱就印度政治、军事、如何团结印度民众共同对抗侵略问题交换意见,旋又会见前印度国大党主席尼赫鲁谈印度问题;2月11日蒋会见尼赫鲁及现任印度国大党主席阿柴德,听取其陈述印度国民对太平洋战争之态度,并劝以宜用政治方法完成其志愿;2月12日蒋中正在新德里会见尼泊尔王国王子巴哈度,伊奉其父卓达王之命前来致敬,并贡献卓达王亲猎之虎皮一张,又以印币五万卢比为救护中国战时难胞之用,蒋欣然接受,又逢尼赫鲁拜访讨论如何使英国给予印度国民以实权等问题;2月13日,蒋视察印度、阿富汗边境之开伯尔山隘要塞,并出席阿富里提等族之欢迎会;2月14日,蒋赴拉合尔,即返新德里接阅甘地函,与印度政府商定两国互派常驻代表;2月16日,蒋偕宋美龄及随行人员由新德里赴加尔各答;2月17日再次会见尼赫鲁并交谈,指出印度革命党利用今日世界大战之机会参加民主战线作战对印度将会有利,同日会见印度回教同盟领袖真纳,印度总督林里资哥定3月8日为“中国日”感戴蒋访问印度并表示敬佩中国军民;2月18日,蒋偕宋美龄在加尔各答白拉尔公园与甘地会晤,谈话5小时,蒋“希望印度国民大会改变主张,作参战的决定”,并谓“我相信印度参战,对本身有益而无损,且与推倒英国在印度统治权之目的并行不悖,殊途而同归。”[61]:6732-6740蒋告诉甘地,印度继续支持盟国是非常紧要;甘地称他同情中国,所以不会妨碍抵抗日本;几个月之后,甘地写信给蒋:“我认为我们俩在加尔各答那五小时坦率、真诚的讨论,是我这生最满意、最难忘的经验”,称将会继续非暴力反抗英国,但是他“保证(他的)一切行动都将经过审慎盘算,避免有利于日本对中国之侵略”[19]:218-219。1942年缅甸战役,史迪威把战败责任推给中国将领及蒋;英国人怪史迪威和中国人;蒋则怪英国人和史迪威;三方都不无道理,但是战败主要是史迪威严重低估日军实力之后果[19]:232美国航空母舰大黄蜂号”乘载著名之杜立德轰炸机群空袭东京后,蒋发电给马歇尔,称日军为报复而攻打中国沿海地区,因为当地居民拯救美军飞行员,“日本人杀光了当地所有的男人、女人和孩童——我再重复一次,所有的男人、女人和孩童。”[19]:233

蒋中正派员交涉,与美国、英国先后签订取消在华治外法权及有关特权之新约[27]:1476。美国、英国于1942年10月9日声明愿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其他有关特权;1943年5月20日中美及中英新约分别在华盛顿、重庆互换批准本,并自即日起生效[49]:133-134

1942年6月,宋子文从华府向蒋报告,美国战争部长亨利·刘易斯·史汀生告诉他,如果蒋中正认为约瑟夫·史迪威不适任,美国会考虑换人;马歇尔和史汀生对缅甸失利,以及史迪威在呈到华府之报告中斥责蒋中正,都有些吃惊;口信似乎替辞退史迪威开了不错的头[19]:234-235。史迪威重一隅而忽略全局,与中国全面抗战之战略观念不同,遂公开反抗蒋之命令[49]:131。蒋一再替史迪威背书,显然消除马歇尔和史汀生对史迪威是否适任之疑虑;此后他们俩和史迪威一同反对蒋,甚至到不顾中美盟谊也要支持史迪威[19]:235。蒋对美国总统代表史迪威想要获得指挥中国军队全权之要求予以拒绝,并迫使罗斯福改派魏德迈接替史迪威[27]:1476。批蒋不遗余力,也是史迪威好朋友的白修德,在1942年自重庆发出之报导中即说:“蒋只有一个感情:中国。”[19]:236

1943年6月24日,史氏因要求撤换杜聿明军长不获中国政府同意,乃不经预告,于二日后将中国战区作战之美国第十队轰炸机,全部调埃及助英军作战;其后史氏曾拒绝将租借法案下拨给中美商业组织之中国航空公司两架运输机转交中国空军,不肯向华盛顿代转中国前线500架飞机之作战计划,反对美军1,000桶飞机汽油之借用;史氏甚至要求担任中国三军统帅,美援武器直接援助中共,大为中国朝野所不满[49]:131。史迪威想在中国军中取得“前敌总司令”之头衔,对所有中国部队拥有“绝对权力”,认为蒋若不同意就“滚一边去”,因为美国会停止一切对华援助;史迪威之前是一名上校,没有实战经验,现在想成为中国最有权力者,僭取中国军队近20年之首席人物之大位[19]:263。8月21日,宋子文谒见罗斯福,称若史迪威不解职则“中、美合作堪忧”;罗斯福答说,他也有在想此事;宋向蒋报告此对话[19]:265。9月16日,宋子文向罗斯福辞行,罗同意更换史迪威;宋离开华府前也被告知,马歇尔对史迪威不再那么欣赏[19]:265-266。宋子文和美国陆军供应司令索摩维尔英语Brehon B. Somervell将军飞回重庆;索摩维尔用尽一切办法,设法劝说蒋再给史迪威一次机会,也私底下告诉史迪威,蒋坚持要把他解职,而且罗斯福曾经两度考虑要召他回国;但是,蒋心意未决[19]:266。10月16日,新任盟军东南亚战区总司令蒙巴顿勋爵飞抵重庆,当蒋问起时,蒙巴顿坚持史迪威应该留任,因蒙巴顿刚批示史迪威在本兼各职外,出任其副手;10月17日夜,宋霭龄和宋美龄陪同史迪威见蒋,史迪威称诚心希望帮助中国,若有误解“皆出无心”,保证必不再犯,蒋建议史迪威克制其优越情结[19]:267。宋子文报告蒋,他终于取得美国政府无条件支持和谅解史迪威去职,宋子文对史迪威留任极失望[19]:267-268。11月12日起三天,赫尔利对蒋说,美国战后政策是反对任何形式帝国主义,并且支持自由、强大、民主之中国做为亚洲最主要、稳定之力量[19]:272。1944年6月底,罗斯福曾派副总统亨利·阿加德·华莱士至重庆,蒋即抱怨史迪威之“不合作态度”,以及不信任史之判断,华莱士随即向罗斯福报告;到9月6日罗斯福派赫尔利为私人代表抵重庆,仍要求“史迪威在中国战场如艾森豪威尔之在欧洲”[28]:291。蒋于9月25日要求撤换史迪威后,在10月19日得到罗斯福覆电,同意调回史迪威[28]:293。1945年1月28日,蒋、赫尔利、魏德迈应美国互通广播公司之请,于是晚10时在重庆播讲《中印公路开辟之意义》,蒋宣布命名该路为“史迪威公路”,以纪念史迪威将军打通该路之努力[61]:7646

1943年8月1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逝世,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临时会议选任蒋代理国民政府主席;9月13日中国国民党第五届十一中全会在重庆选举蒋为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长[49]:133。蒋中正夫妇自重庆飞埃及参加开罗会议[9]:487。1943年11月23日至26日,蒋应邀出席中、美、英三国开罗会议,和罗斯福、丘吉尔共同讨论对日作战及战后对日处置方案;会议加强中国作为四强之一国际地位,并决定战后中国收复东北、台湾之基本方案,蒋得到美国支持,取得外交成功;对于美国政府派赫尔利来华“调处”国共关系,蒋坚持中共必须先交出军队,实现“军事统一”[27]:1476

对苏谈判与日本投降

 
蒋中正代表中国政府签署《联合国宪章》批准书,1945年8月24日

经日美海战后,日军丧失作战主动权,美军转入战略大反攻,日军节节败退[9]:486。1945年6月3日,蒋在重庆会见苏驻华大使彼得罗夫,详谈东北问题,并明白表示中国之态度,“务须达成我抗日目的,即求得东北领土与行政之完整”,彼得罗夫表示不难友好解决,并希望行政院长宋子文尽快访问苏联[61]:7730。7月8日,蒋核准军事委员会设置战地政务委员会[61]:7758。8月7日,苏联对日宣战,近75万红军涌入中国东北[19]:415。8月14日,中国政府和苏联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47]:3712。8月11日,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代表中、美、英、苏经瑞士答复日本,同意其要求,至8月14日日本天皇遂颁布无条件投降之《敕书》,8月15日国民政府接获日本投降电文[49]:146。8月15日,同盟国经由瑞士政府之通知,获悉日本天皇裕仁已颁敕令接受《波茨坦公告》之各项规定宣布无条件投降,于是中国、美国、英国、苏联首都同时正式宣布日本正式无条件投降,同日日本天皇裕仁广播《停战诏书》向全世界宣布无条件投降;蒋在重庆中央广播电台发表《对日抗战胜利告全国军民及世界人士书》,指出“正义必然战胜强权”的真理,终于得到它最后的证明,这亦就是表示我们国民革命历史使命的成功,要求人民“不念旧恶”及“与人为善”,只认日本黩武的军阀为敌,不以日本人民为敌[61]:7785-7786。在美国海、空军运输力量帮助下,蒋把长期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等地之国军迅速运到南京、上海和华东、华北、华中各战略要地;并派出大批官员到收复区接收资产[27]:1477。8月22日,蒋以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身份电麦克阿瑟,授予英军司令官接受香港日军投降之权限[61]:7795。8月29日,中国陆军总部奉蒋之命,将原属中国方面受降之香港及九龙日军投降改由英国接收,并授权英国海军少将哈考脱全权受降,另派罗卓英中将为中国代表、威廉姆森上校为美国代表参加香港受降[61]:7803

内战

边打边谈

 
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规定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
 
蒋中正肖像悬挂于北平天安门城楼,1945年12月3日
 
蒋中正还都南京,1946年5月

抗日战争尚未结束,蒋中正已在筹划内战,以消灭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八年间组建而壮大之武装力量;1945年5月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后两日,蒋中正调动10个师军队进攻新四军,7月又指令胡宗南调动9个师进攻陕甘宁边区[27]:1476

抗日战争胜利之际,鉴于全国人民迫切要求和平与民主,蒋中正打着“和平建国”旗号,“休养生息”、“民主宪政”、“军队国家化”为内政三方针,主动要求恢复中断之国共两党谈判[9]:490。1945年8月,蒋连电约毛泽东来到重庆会谈,毛泽东在重庆一个多月,始回延安;8月14日,蒋给毛泽东发出第一封邀电:“万急,延安。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蒋中正未寒。”[9]:4908月24日,国民政府隆重举行《联合国宪章批准书》签署典礼,蒋亲莅签署批准书,王世杰副署;毛泽东电覆蒋称:“鄙人极愿与先生会见,商讨和平建国大计。俟飞机到,恩来同志立即赴渝进谒,弟亦准备随时即赴渝。晤教有期,特此奉覆。”[61]:7797经过43日断续谈判,国共双方签订《会谈纪要》,确定“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27]:1477。在蒋批准下,陈诚开始裁撤国军中200多万官兵,理由是他们已不适作战,徒然消耗可用于改善部队战力之资源;白崇禧极力反对,但美方支持,蒋径自推动;结果复员编遣造成愤怒、士气涣散、官兵失业;同时中共扩张,招纳傀儡政府部队、土匪流寇及前国军官兵[19]:427-428。9月17日,延安《解放日报》称:“人民公敌蒋介石发出了内战的信号”[9]:489。蒋盘算如何“消灭中共”,他秘密下令80万国军沿津浦铁路平汉铁路同蒲铁路平绥铁路沿线进攻中共解放区[27]:1477。苏联迅速把大批日本武器和军事物资移交给中共[19]:421。在国际国内和平舆论压力下,蒋被迫于1945年12月31日,同意签订《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办法的协议》[9]:493。虽因人民反对内战,国际舆论也反应强烈,在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调停下,蒋于1946年1月10日向所属部队下达停战令;但是他密令所部趁停战命令下达前占领有利地点,随后又坚持东北地区不在停战范围之内,连续向关外增兵[27]:1477

1945年,蒋中正扩建丰镐房,隔壁卖千层饼的周顺房主人却不愿意腾出自己家的地盘[82]。由于周顺房主人是蒋中正当年的父执辈,蒋得知后也无可奈何,只好苦笑着说:“迁不迁,由他去罢!”[83]

1946年2月,美国国会又通过《军事援华法案》,赋予美国政府广泛权力为蒋中正编练军队,以及提供武器和设备[84]:2。2月1日,蒋中正与周恩来会谈,蒋中正表示政府仅派张治中一人出席军事三人小组,张群不再参加;周恩来转达毛泽东关于军党分立、国共长期合作之意见,并谓毛泽东将参加联合政府[61]:7970。2月19日,蒋中正在新生活运动十二周年纪念会上称要全国同胞“务必明礼义,知廉耻,负责任,守纪律,振衰起敝,贯彻始终。”[61]:7990

蒋中正在关外以“接收主权”为名,增兵东北[9]:494。1946年5月5日,蒋中正率党、政、军要人在南京中山陵举行还都大典,与会者万余人[61]:8047。6月10日在上海成立海军军官学校,蒋亲兼校长,1947年12月1日全国各军事学校改制,蒋辞兼职,任名誉校长[85]

全面冲突

 
1946年10月21日,蒋中正(中)与宋美龄(左)巡视台湾,背景是C-47美龄号

全国内战爆发开始,蒋中正实行全面进攻战略[9]:494。蒋中正在1946年10月11日国军占领张家口后,立即发布召开国民大会之命令[27]:1477-1478。11月25日,国民大会举行第一次大会,出席1,248人,蒋任主席[61]:8217。蒋中正凭借美国政府支持和援助,拥有强大兵力和炮火,在1946年7月至12月半年间占领解放军大小城镇105座,但却损失兵力70余万人[27]:1477-1478。没有捕捉到解放军主力,占领土地与城市使战线愈拉愈长,成为防守负担与消耗,蒋中正更密令于修复据点后构筑防守工事,务必不再为解放军攻克击毁,益发加重负担与消耗,而兵力耗损甚巨[84]:5

蒋中正为挽救其政治军事危机,镇压民主运动[9]:495。1947年1月23日,国民政府任命蒋中正兼任国立政治大学校长[61]:8272。2月底,蒋中正下令驱逐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等地之谈判代表,最后关死和谈大门[9]:495。3月1日,蒋主持举行国防最高委员会会议,决议:行政院长宋子文辞职照准;蒋兼任行政院长,张群任行政院副院长[61]:8298;中央政治大学与中央干部学校合并改组为国立政治大学,蒋兼任校长[61]:8300。蒋中正放弃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两大解放区;3月,他下令胡宗南部20余万人进犯陕北,3月19日占领延安[27]:1478,但这“是一个既浪费又空虚的、华而不实的胜利”[86]:358。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于6月4日致电美国国务院说,中国现状悲剧是蒋及其周围之人,不能理解全国人民和平之渴望,而只相信他们之特务,以至于不能迎合大众诉求,只能用残酷之镇压,实在帮共产党大忙[84]:41。6月25日,即发布《平字第一九〇六号训令》,通缉毛泽东[9]:496白宫于7月11日宣布派出代表团访华,魏德迈做一个多月实地调查,走访南京、台北、广州、上海以及华北、东北等地;魏德迈指出中国国民党文武官员普遍贪污和腐化,征兵极不公平,权贵子弟纷纷出国留学,以逃避兵役,甚至在沈阳直斥熊式辉说不出军中实有人数,暴露国军中吃空额之大弊病,并责骂熊从未到过军医院视察,所以不知道医院中有多少床位;魏德迈于8月24日离开中国前夕,在报端发表谈话,批评蒋政权“精神破产”[84]:41-42。8月15日,蒋中正为党团统一组织发表《告党团同志书》,称党团组织合并统一,造成戡乱建国之动力,更是当前急切之图[61]:8397。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发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之号令[9]:496。蒋中正11月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成立国防部九江指挥部,建立中原防御体系,分别组设东北、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和陆军总司令部徐州司令部、国防部汉口指挥部等,加紧调兵遣将,四出巡视督战,力图挽回颓势[27]:1478

二二八事件

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后,因军纪不佳、政府腐败,加上一连串经济、省籍问题,导致民怨四起,台湾人民对国民政府信心也急速下降[87]。1947年2月28日,由于台湾烟公卖局之查缉私烟,引发流血冲突,一时社会秩序顿形混乱,至3月12日国军登陆[49]:159。当时台湾行政长官陈仪先是安抚群众,并与地方仕绅组成之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交涉,之后却致电要求蒋派军回台[87]。3月1日,蒋中正在中国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党政班留京同学联谊上发表演说,称:“不出一年半载,‘国家建设障碍’必可排除。”[61]:82983月2日,蒋电令驻京沪线之第二十一军开赴台湾“平乱”,军部及直属营、连和第一四六师即日在吴淞上船直开基隆,第一四五师在连云港集结候轮开高雄,限3月8日前到达,该军到台后归陈仪指挥[61]:8301。上岸后迅速开始进行大规模镇压行动[87],紧接着以“清乡”的名义对全台各地民众进行捕杀[87]。3月6日,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在台北正式成立,并发表告全国同胞书,称“目标在肃清贪官污吏,争取本省同胞参加这次改革本省政治的工作”[61]:8305。3月7日,国防最高委员会决定取消台湾行政长官公署,改组省政府[61]:8306。3月8日,台湾全省除高雄、基隆、新竹外,民众控制大部县、市,各级处理委员会实际行使行政管理职权,并成立治安自卫队;国军第二十一军抵达台湾,在基隆港登陆[61]:8307。3月9日,闽台监察使杨亮功奉监察院命抵达台湾,上午接见记者发表谈话,希望迅速恢复秩序[61]:8308。3月10日,蒋中正在中枢扩大纪念周演讲,称:“务希台省同胞深明大义,严守纪律”,“自动取消非法组织,恢复地方秩序。”[61]:83083月18日上午8时,蒋经国抵达基隆,第一次踏上台湾土地,由要塞司令史宏熹陪同视察[61]:8315。3月21日,监察院加派何汉文赴台调查事变情形[61]:8318。3月22日,中国国民党六届三中全会举行第八次大会,检讨经济、政治,并改选中央常务委员三分之一;会议通过将台湾行政长官陈仪撤职查办,及取销东北行辕下属之政治、经济两委员会两案[61]:8318。4月2日,中国国民党中常会开会通过三中全会各决议案,主要有:一、台湾行政长官陈仪撤职查办案,请政府立即执行;二、黄金潮案,请行政院、监察院迅予处理[61]:8326。4月16日,中国国民党中常会举行例会通过《国民政府施政方针》(即《公同纲领》),蒋代表中国国民党与青年党、民社党及社会贤达代表在官邸签署;中国国民党中常会决定,各级政府、民意机关、人民团体及学校,均停止举行总理纪念周,俟国民政府改组后,另定纪念办法[61]:8335。4月17日,《国民政府施政方针》公布;中国国民党中常会通过《国民政府组织法》,推选蒋为国民政府主席[61]:8335;中常会并通过蒋提出之国府五院院长名单,孙科为国府副主席,张群、孙科、居正、于右任、戴传贤分别为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五院院长[61]:8336。4月18日,蒋在国府礼堂招待新闻界发表谈话称:国府委员会之改组乃我国自训政进入宪政之重要步骤,此次改组使各政党及社会贤达得以参加全国最高之决策机构[61]:8336。4月23日,蒋中正主持国防最高委员会最后一次会议,与中国国民党中常会联合举行,决定中国国民党参加行政院人选;国防最高委员会宣布撤销,其职权根据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二中全会决议由改组成立之国民政府委员会接替,该会秘书厅发出公告,是日起停收文件,办理结束[61]:8339。1950年4月5日,根据蒋指示,行政院决定将二二八事件人犯迅速予以保释[88]

1947年7月4日,在第六次国务会议上又通过蒋提议之《厉行全国总员,以勘平共匪叛乱案》[9]:496

制宪选举

您可以在维基文库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原始文献:
 
1947年中国国大代表选举中,蒋中正以一般中国国民身份投票,并选出化学家陈裕光为南京选区国大代表

蒋中正获得不受宪法限制之“紧急处置的权力”[27]:1478。1948年4月4日,蒋以总裁身份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中央全会,讨论总统、副总统选举提名,中央委员们纷纷发言,一致拥护蒋为总统候选人;蒋表明:第一届总统不一定由本党内选出,应该选党外的人;党外的人具有下列条件可当选:忠于宪法,努力推行宪政;有民主精神;有民族国家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历史有深刻认识[53]:66-67

1948年4月19日,第一届国民大会举行选举总统会,蒋中正以2,430票当选为中国第一任总统;5月20日,蒋在国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宣誓就职大典,由国民大会主席吴敬恒监誓[49]:157。此时美国人猜中国可能面临几个选择:蒋总司令依然担任国家领袖,重整旗鼓在华中和华南地区与共产党进行争夺;蒋总司令下台,让位给新生的“改革”政府(最有可能的首脑是:副总统李宗仁);中国可能分裂成地方割据状况;共产党可能征服全中国[33]:92

军费开支庞大使财政经济濒临崩溃,财政赤字在1947年达到总支出90%,造成恶性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蒋督饬国军、警察、宪兵、特务强化统治与镇压,国统区陷入“白色恐怖”之中[27]:1478。1948年1月,蒋中正采取重点防御战略,将战区分为20个绥靖区,设司令长官令,掌握军政大权,组训民众,以充实兵源,同时集中兵力于主点、主线之上[84]:9。8月上旬,蒋中正召开南京军事会议,决定实行重点防御之战略,并准备撤出东北,确保华中,企图收缩战线,集中兵力,依托战略要点之坚固阵地坚守防御,同时组成强大兵团机动作战,以攻为守;为此,裁并绥靖区,减少机关,扩大机动兵团,并在大后方加紧编组训练二线兵团;蒋中正在会上打气说:“我个人蒙受如此的奇耻大辱,我仍然要百折不回继续奋斗,毫不灰心,毫不气馁,我不忍放弃这剿匪责任。所以,我不能不领导一般同志,艰苦奋斗,来定完成戡乱建国的使命。”[9]:497-498。蒋于8月19日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发行金圆券代替法币,限期收兑民间黄金、白银、外币等;还颁布《整理财政及加强管制经济办法》,强令限制物价;黑市猖獗,不到三个月财政经济即完全破产,金圆券迅速贬值几成废纸,社会更加骚动不安[27]:1478-1479。11月,美军驻华顾问团团长包大维向白宫报告说:“我深信那军事情况已经坏到唯有美军积极参与才有办法。自我抵华之后,没有一次败仗是由于枪械不足。他们的败仗,在我看来,完全归咎于世界上最坏的统御术,以及其他有损士气的因素,以至于全无斗志。”[84]:4312月1日,蒋中正接见美国合众社副社长兼远东总经理房恩,称确信战局将转向有利于国军;表示将长期守住江南,并欢迎麦克阿瑟为最高军事顾问[61]:8741

三次下野

 
1948年4月14日,蒋中正在南京讲话。台上右二为共谍沈安娜
 
1949年1月16日,蒋中正谒中山陵,日记“此为离京别陵之纪念也”

1948年8月15日,李宗仁离开北平飞往南京前,对记者发表谈话,希望恢复“和谈”;12月24日,白崇禧首致电政府停止作战,主张邀请美、苏,联合调停冲突,同时程潜竟通电要求蒋下野;12月30日,白崇禧再度通电主和,张轸亦于同日要蒋下野[49]:165。12月31日,蒋召集党、政、军要员开会竟日,研究下野文告,四易其稿[61]:8764。美国政府对蒋失去信心,在中国公开策动倒蒋活动,中国国民党内也有不少人要求蒋下野[27]:1479。蒋在考虑下野时,也与少数亲信讨论法律问题,如何保留总统职位[89]。蒋准备撤出大陆,派陈诚为台湾省主席兼警备司令,把库存277余万两黄金、1,520万枚银元以及大量珍贵文物、档案资料等运往台湾[27]:1480

蒋中正为预作恢复之准备,曾于1949年1月10日,命蒋经国赴上海转告中央银行总裁俞鸿钧,将政府库存黄金外汇密运台湾;1月21日,蒋召集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临时会议,正式宣布引退,旋即发布引退谋和文告,下午蒋乘专机离开南京飞杭州,蒋经国等随行;1月22日,蒋转返抵奉化溪口故里[49]:166-167

1月24日,中国国民党中央《特别紧急宣传通报》说:“总裁虽暂不行使总统职权,但仍以总裁地位领导本党。”[9]:498-499。蒋下野后,代总统李宗仁力谋与中共和平谈判,派出代表团赴北平;但是蒋认为“毛泽东之八项条件为和谈基础,直等于投降”,对于李宗仁、何应钦等人设想之国共“隔江分治”之和谈方案他也不首肯,坚持“和谈必须先订停战协定”,以致国共谈判破裂[27]:1480

4月20日解放军渡江直指南京,蒋于4月22日在杭州召集李宗仁、何应钦、白崇禧等人秘密会商,决定继续作战[27]:1480。决议如下:政府今后惟有坚决作战;联合全国自由人士共同奋斗;由何应钦院长兼国防部部长;加强中国国民党之团结;实行全面动员[49]:170。4月25日,蒋拜别母坟,然后走上凤凰山,对故乡最后一次眺望[90]:186。蒋父子离开溪口,乘车到下陈,至宁海团堧村,由象山乘竹筏驶至汽艇上太康号赴上海[33]:192。蒋乘军舰于4月26日抵吴淞口,召集顾祝同汤恩伯等人部署上海防御[27]:1480。4月26日,蒋驻节复兴岛;4月28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央非常委员会组织条例”,以代行中央政治委员会职权,由蒋任主席,李宗仁任副主席[49]:170-171。但在解放军凌厉攻势下,企图利用坚固工事挣扎之20万国军毫无斗志[27]:1480

5月7日,蒋中正乘静江轮由上海启程至舟山,预作上海撤退国军停顿之安排;蒋旋即经澎湖飞台北[49]:173-174。6月24日,蒋扺达台北,入驻草山第一宾馆[91]:137。7月10日,蒋应菲律宾总统季里诺邀请,飞马尼拉访问,与季里诺会议于碧瑶,至7月12日发表联合声明,号召东亚各国成立“亚洲反共联盟[49]:174。7月蒋至广州,组设中国国民党非常委员会,自任主席,指挥国军作最后抵抗;蒋先后在厦门、广州、重庆一再部署防御,企图负隅顽抗,各路军队无不兵败如山倒[27]:1480。7月20日,中国国民党宣布要在台北成立总裁办公室,黄少谷任秘书长,下设党政组,主任谷正纲;外交组,主任王世杰;财政组,主任俞鸿钧;军事组,主任王东原;秘书处,主任张其昀[92]:206

蒋中正鉴于局势之严重,于8月23日飞往广州,与李宗仁、阎锡山等筹划战守事宜;8月24日飞重庆主持西南军政人员会议;9月12日飞成都布置防务;9月22日飞昆明与驻军将领会商西南局势,而大势已无法挽回[49]:174

11月14日,蒋中正自台北飞到重庆[90]:267。11月29日,主持军事会议,指示重庆外围作战计划,入夜林园行邸已闻枪声,兵工厂爆炸,始至白市驿机场;翌日晨飞抵成都,重庆于同日下午陷落[49]:176。12月6日,蒋约见邱昌渭及刘士毅,要两人随政府先赴西昌[93]:238。是晩,蒋认为西昌决不能作国府驻在地[94]。12月7日,蒋指示阎锡山作好当晚离开成都之准备[95]。蒋立即决定国府迁移台北,指示行政院召开紧急会议[96]:160。是晚,行政院举行会议,通过国府迁设台北,随即发布“总统令”:“政府迁设台北,并在西昌设大本营,统率陆海空军在大陆指挥作战。此令。”[97]:532-533四川军人刘文辉邓锡侯等,与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密谋,欲扣留蒋[49]:176。蒋12月10日从成都败退到台北后,称要“反共复国”、“光复大陆”,以“三民主义建设台湾”[27]:1480

晚年经历

在中晚年,除特殊情况外,蒋中正基本上不饮酒,不吸烟,励行规则刻板之生活[38]:184。蒋还专门成立“敌后工作委员会”和“大陆游击总指挥部”来具体负责向中国大陆骚扰浸透[98]:194。生活几近吝啬,吃过的苹果也要一一清点;一件衣服通常穿5、6年,且平时不穿高级衣料,除个别出访场合外,拒穿西装;与此同时,他在台湾修建30多座行馆,有些从未去住过[38]:192。2004年10月18日,周联华牧师在台北接受访问称,蒋中正受基督教义吸引是因为它强调将道德思想转化为行动,单此一点和儒家学说相符[19]:108

整顿军备

蒋中正认为解放军需要准备1年以攻台,蒋加强军事训练,并努力消除国军各种长期存在弊端;蒋集中管制一切军队财务,杜绝贪污和“吃空缺”[19]:528。台湾防卫司令部具有纪律,城中每天都枪毙抢劫者,人口涌入并未引发重大卫生问题[19]:529

海南、舟山撤退

 
蒋中正摄于台湾,1950年1月

1950年春,林彪在闽粤沿海征集数千艘渔船及80万军队,准备进攻海南、台湾;蒋此时有67万兵员,其中只有30万有即战力;国军开始在全台各地碉堡堆积弹药[19]:540

薛岳率8万军队及难民撤到海南;蒋中正下令撤守,7万国军及难民成功撤到台湾[19]:548-549。蒋中正命汤恩伯及舟山群岛12万国军撤退,陈诚、周至柔“极端反对”,5月16日舟山军队全退到台[19]:549

朝鲜战争爆发后,蒋中正认为由于杜鲁门设下限制,空军不能轰炸对岸,金门将难守,故签发“准备撤退令”[19]:558。后来蒋中正坚决拒斥撤出外岛[19]:574

党务改造

 
蒋中正与长子蒋经国(左),1954年

除陈诚、胡宗南等少数蒋介石亲信以外,过去军政大员到台湾后几乎完全失去权力[19]:538。蒋中正同意蒋经国意见,拒绝杜月笙及上海帮派人物进入台湾,孔宋家族大多移居美国[19]:538-539。宋美龄游说美国后返回台湾,蒋中正亲迎[19]:544

1949年冬,蒋中正到革命实践研究院讲课,讨论国民党为何失败;蒋认为首要原因“军事监察制度”无能;通敌、叛国者层出不穷;其次是下野后所托非人及资深党员内斗自肥;因此蒋辞退很多文官武将并招募青年党员[19]:541-542。陈诚批评蒋[19]:543,但蒋仍拔擢他为行政院长[19]:545

朝鲜战争爆发后,蒋中正成立中央改造委员会,成员全部与蒋有私人关系,没有陈立夫兄弟、孔宋家族和其他军阀代表;蒋似乎认为在日后或身后多年可以带来一个多党但严格控制之代议制社会,令社会安定和民众幸福[19]:562。蒋经国担任青年反共救国团主任,归国防部管辖,实施教学和军训;蒋经国还任职革命实践研究院主任,对党员政治教育;中国国民党亦效仿中国共产党,设立风纪委员会调查贪污,设立小组防止中国共产党渗透;1950年,中国国民党在台湾党员约5万人,到1952年已增至28万2,000人[19]:563。各学校和民间组织都有国民党的小组,政府管控大型工商业,但蒋无意改变人类社会或世界,而是确保政权稳定和建立繁荣的华人社会[19]:563-564

防谍肃奸与白色恐怖

 
1958年在台北,蒋中正与胡适合照

蒋父子深信最优先是巩固政府权力,蒋授权予蒋经国掌管内部安全、情报和准军事组织;1949年,蒋经国在高雄成立一个政治行动委员会,统筹由中国大陆迁台之情报和秘密警察机关;当年,安全机关侦讯约1万名台湾人,又监视包括陈诚、孙立人在内所有到台高级将领[19]:528。1950年上半年,又破获300件匪谍案,涉案逾3,000人;秘密警察在各政府机关、军队和企业发展秘密特务;据王昇称,期间被逮捕者有15%被枪决[19]:542

吴国桢、孙立人向美国外交官抱怨逮捕大多是滥权,蒋经国手下逮捕孙立人部属[19]:542-543。1950年1月12日,蒋得悉多数高级将领反对其聘请日本教官[19]:543。3月,中央情报局台北站秘密报告华府,孙密谋政变[19]:553。1953年,蒋拔擢孙为上将,翌年任孙再任陆军总司令[19]:586。1954年,蒋吴不和,吴国桢拿到护照赴美国,使宋美龄很担忧,蓝钦夫人暗示吴国桢事乃因由[19]:588

1959年,胡适王世杰等呼吁蒋中正放弃连任,陈诚也有此想法[19]:631。1960年3月,韩国总统李承晚辞职,蒋中正认为美国人愚昧鼓励韩国国内政敌反对反共领袖,加决蒋中正根除反对势力[19]:634-635。《自由中国》发行人雷震长期称“反攻无望”,雷震在胡适支持下筹设“中国民主党”,陈诚默许,蒋中正以叛乱罪名逮捕雷震[19]:635。为时短暂,蒋中正首次允许对政治压迫之公开批评,胡适谴责对雷震“罗织罪名”[19]:636

从1949年到1987年戒严结束,官方统计“白色恐怖”被捕人数29,407人(谢聪敏称有立法委员说有6-7万人[19]:755[19]:587

经济土地改革

1956年,蒋中正力图削减开支和贸易赤字,他批准设立安定委员会,推行进口替代策略和高关税,发展轻工业,即前两个四年计划主要内容[19]:610-611。轻工业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城市经济快速扩张,简朴措施放宽[19]:611。蒋命李国鼎掌管经济事务,还有许多留洋专家担任中层官员[19]:608-609。陈诚与蒋经国厉行反贪,美国也帮助稽查政府账册[19]:611-612。1953年美国记者报道称,岛上所有族群都认为政治十分清明[19]:611。1958年《纽约时报》认为台湾的贪腐已大体根除[19]:612

蒋中正在台湾总结在大陆垮台之教训,与副总统陈诚推行减租、公地放领和征收地主多余土地放给佃农等政策,竭力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稳定财政经济;同时大力“改造”中国国民党,加强统治[27]:1481。国共内战结束时,日本人拥有台湾2/3土地,美方支持之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助陈诚开展土地改革,把接收之大部分土地低价卖给台湾贫农;同时实施“三七五减租”(即降低土地佃租至37.5%),初步改革使国民党获得台湾农民支持[19]:530。土地改革使1950年春季丰收,米价下降[19]:552

1953年1月,政府公布“实施耕者有其田条例”,规定地主可保留水田三甲或旱田六甲,其余由政府用征收补偿方法交佃农承租耕种[49]:184

地方自治选举

1949年夏,台湾省政府派遣2,000多本省人担任中低阶公务员;乡镇和县市长选举已落实,但只有国民党员和无党派者可参选,地方自治法规到位[19]:538

复任总统

您可以在维基文库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原始文献:

蒋中正想办法使李宗仁回到台湾辞职,可是李宗仁也用各种办法来搪塞,一直滞留国外[53]:74。1949年11月27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鉴于中国西南地区战况艰危,决议先设法促请李宗仁回四川视事,否则即请蒋复职[49]:178。1950年2月28日,中国国民党中常会在台北宾馆召开,对复职事做最后讨论;蒋在会中说,过去一年来,他健康表面上看似一如往昔,但记忆力已大不如前[96]:207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中央监察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中央非常委员,均应邀出席,一致要求蒋复职;蒋为顺应舆情,乃于3月1日在台北复行视事[49]:178-179

 
蒋介石三度连任时所作之宣传歌曲

修宪后动员戡乱时期总统副总统得连选连任,不受宪法第四十七条连任一次之限制此项规定[99]:144-145。中国国民党的策略是修订临时条款,将宪法四十七条的限定总统任期废除,既能让蒋三连任,又能达到蒋“反对修宪”的主张[100]:192

美台联防

 
蒋中正在金门,1956年

迪安·艾奇逊表明不会援蒋[19]:544。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蒋中正凭台湾之战略地位,重新得到美国支持和庇护[27]:1481。蒋中正不满杜鲁门决定将台湾和中国大陆合法分治[19]:557叶公超建议蒋派出国军到朝鲜参战,为华府拒绝[19]:557-558

1950年7月,蒋中正欢迎麦克阿瑟访问台北[19]:559。麦声明支持蒋,并派喷射战斗机赴台[19]:559-560

1953年11月,艾森豪政府支持国军进击沿岸土地和通航[19]:588

1954年,毛泽东高调宣传“解放台湾”,9月3日解放军炮击金马美国第七舰队及大西洋海军赴太平洋[19]:595-596。艾森豪和杜勒斯开始认为毛泽东决心占领金门,美国国家安全会议大部分首长除李奇微外,都建议与蒋中正联手空袭,并遣军入外岛[19]:597。11月,北京重判13名朝鲜战争期间在中国领空击落之美军战俘,激发美国反共浪潮[19]:599。12月和美国签订《中美共同防御条约》[27]:1481

1955年初,毛泽东进攻浙江一江山岛和大陈列岛,由于大陈距台湾太远,美国与蒋中正决定将军民撤出大陈[19]:599。艾森豪声称可能为保卫金马而与中共核战,赫鲁晓夫同意帮毛泽东建核武器,《人民日报》提出“和平解放”政策[19]:602-603。艾森豪希望蒋中正放弃金马,换取美国帮助国军封锁东南沿海,蒋中正拒绝,认为是英国人的阴谋[19]:604-605

1957年,美国驻军士官雷诺枪杀刘自然,美国使馆被砸,蒋中正致歉[19]:615

八二三炮战

1958年8月,解放军猛烈炮击金门,国军布置10万军力应对,美国震动[19]:618-619。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主席丁宁(Nathan F. Twining英语Nathan F. Twining)和到美国游说的宋美龄,希望用核武器解决,美军将可搭载核弹的大口径榴弹部署到前线[19]:619-620。美国予蒋中正3.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19]:621。中方提议,蒋中正撤守金马,换取“在相当时间”努力“以和平手段解放台湾和澎湖”[19]:622。后毛泽东呼吁停火,彭德怀提议谈判[19]:624

1958年10月,杜勒斯到台北,连续两日希望蒋中正放弃反攻,蒋中正极生气但保持冷静,通过叶公超表示,宁可放弃国际和联合国席位,也要保留中国大陆同胞对蒋中正之信心[19]:624-626。杜勒斯担心爆发核战,于是在与蒋中正发表的联合公报中让蒋中正承诺“不使用武力收复大陆”[101][19]:626-627

反攻

 
1958年1月1日《民声日报》,当日头条置放蒋中正肖像,头条副标题为:“匪共四面楚歌,覆亡为期不远”

蒋中正不断宣称要“反攻大陆”的理念,拒绝中共提出之两党协商和平解放台湾之建议;也反对“台湾独立”和“国际托管”等种种“两个中国”论调,表示“中国事可由中国人自己解决”,坚持一个中国立场,抵制美国、日本等势力觊觎台湾[27]:1481。作为一个政治人物,蒋中正很多活动都以实现其既定之政治目标为出发点,因此,他之文化观念具有强烈政治性质;只有透过政治帷幕,深窥其文化意义,才能深入了解现代中国历史行程中出现之蒋中正现象,作出科学之评估[38]:5。蒋中正于1952年青年节发表文告,号召成立“中国青年反共救国团”,10月31日正式成立,由蒋中正兼任团长,蒋经国任主任委员[49]:182

1954年,蒋中正在《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建校三十周年纪念训词》中,多次自称为“领袖[102]

边境游击与空袭

1949年,蒋中正铭记西安事变,离开前下令枪决杨虎城及其子女和秘书[19]:533。11月,蒋父子又飞往四川,而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已要完成投降谈判,宋希濂拒绝听蒋中正派遣[19]:535-536。12月,蒋中正在成都祭拜戴季陶,12月10日,蒋父子唱国歌从军校大门离开[19]:537

卢汉投向中国共产党,但2,000多名国军撤到缅甸掸邦,蒋中正派李弥领导游击,也经营缅北的鸦片[19]:548。李弥5万人马,1951年用2千人两度反攻云南[19]:577。1953年,杜勒斯要求蒋撤出该部,蒋“严令接济李部,空运加紧,以鼓其士气”[19]:591。1961年,鲁斯克致函蒋,着国军全部退出缅甸[19]:638

1954年九三炮战发生时,国军轰炸厦门港口及周边设施,9月12日曾深入80公里攻击目标,突击队也进攻沿海[19]:597

情报

最重要的资讯来自于非秘密开放来源情报服务翻译电台,安全局拦截电台、电话资讯,以及空军侦查沿海防务;中央情报局和情报人员未能渗透到中共高层[19]:576

反攻筹备与尝试

 
蒋中正检阅军队,1950年代
 
蒋中正摄于双十节庆典,1966年

1949年6月来台后,蒋提出“一年反攻,三年成功”或者“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的口号[103]。此外蒋积极在东南沿海发动武装小突击,如福建湄州岛、南日岛、东山岛战役[103]

蒋认为朝鲜战争是反攻好机会,数度游说美国援华,开辟第二战场,或由李弥率领的滇缅游击队反攻云南[103]

1957年,蒋指示成立中兴计划作业室,筹备正面反攻,继而又制定黄龙计划,筹备敌后反攻;蒋认为反攻时如美国掣肘,则不惜与美决裂[103]

1958年,蒋认定人民公社大跃进已濒于失败,必须积极备战,于是下令制定“武汉计划”,组训空降游击部队,支援缅北的柳元麟部队,期在西南边区建立第一反攻基地[103]。1960年11月,缅北之役爆发,孟歇、江拉失守,国军撤退到老挝,并且美国强力施压,武汉计划遂难以为继[103]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1967年7月28日,台湾各界举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发起大会,蒋任会长,中华文化复兴运动随即推行[104]:230。蒋紧密地连接政治与文化,使现代中国既产生一批文化附庸从属于政治权威体制,同时也锻炼出一支文化新军积极投身于反对黑暗政治现实政治;单纯之文化建设和纯粹之文化人,在现代中国难以立足生根,这是蒋中正将文化政治化之必然结果[38]:5

外交角力

 
蒋中正访问韩国,1949年8月
 
蒋中正与岸信介(中)及宋美龄(右)摄于1957年
 
美国总统艾森豪于1960年6月18至19日访问台北,与蒋中正乘车前往圆山行馆途中接受群众夹道欢迎

蒋反对“台湾独立”和“国际托管”等种种“两个中国”论调,表示“中国事可由中国人自己解决”,坚持一个中国立场,抵制美国、日本等势力觊觎台湾[27]:1481

1960年代,中共与苏联关系恶化,蒋开始跟苏联接触,共谋推翻中共政权:驻墨西哥大使陈志平和苏联驻墨西哥大使暗中谈判;苏联驻英国记者维克多也亲自到台湾接触蒋方[55]

抵挡不住中共日益强大和国际形势发展和变化,于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上在2758号决议的结果出来前,蒋宣布退出联合国[27]:1481

逝世

1965年,中国国民身份证开始利用统一编号进行编管,蒋拥有“编号第一号”身份证,编号为Y10000001(Y是阳明山管理局的英文代号);但不知何故,户政单位在蒋身份证学历栏上,填上“日本士官学校[105]。其实蒋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的预校东京振武学校,而非日本士官学校[8]:472

1971年11月,蒋因便秘,要求副官钱如标润滑肛门;钱如标用甘油球为蒋通便,不慎使蒋肛门流血,因此被关了好几年,直到蒋逝世,钱如标才获释[33]:260

蒋自1972年起多病,于5月连任第五届总统后,即任命蒋经国为行政院院长,将统治台湾实权交给儿子[27]:1481。1975年4月5日,蒋以突发性心脏病,于下午11时50分在台北士林官邸逝世,当时告知严家淦及其他要员和家人到士林官邸瞻仰遗容[33]:254。蒋灵柩暂厝于台北市南60公里处桃园县大溪慈湖宾馆正厅[33]:261

纪念

外部图片链接
  大韩独立恩德永存碑
  以德报怨蒋公颂德碑

蒋去世后,慈湖中正纪念堂中国三军仪队站岗,定每年民族扫墓节(清明节,于1972年起为国定假日)为“蒋总统逝世纪念日(后为先总统蒋公逝世纪念日)”[106]。当时政府规定行文必须挪抬称他为“蒋公”,以示对蒋崇敬之意[104]:48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奉化蒋氏故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堂名“报本堂”,上为吴敬恒手书之黑府金字横匾[107]:263。两侧是蒋手书楹联,左联是,“报本尊亲是谓至德要道”;右联为“光前裕后所望孝子贤孙”[107]:263。本堂分四排供奉著蒋从尊祖父以下四代灵位[107]:263。报本堂屋顶上福、禄、寿三星高照[107]:263

日本建立中正神社,以蒋为主神,是附属于爱知县额田郡幸田町贵岭宫的摄末社[108][109]

巴拉圭首都亚松森蒋介石大道亦设有蒋铜像[110]

荣誉

 
蒋中正(蒋介石)作为皇家六翼天使勋章的骑士:中国之玺

中国勋章奖章

  •   国光勋章
  •   青天白日勋章
  •   一等宝鼎勋章
  •   采玉大勋章
  •   一等云麾勋章
  •   一等复兴荣誉勋章
  •   一等卿云勋章
  •   一等景星勋章
  • 醒狮勋刀

外国勋章奖章

  • 美国
    •   军团功绩勋章[111](1943年7月9日)
    •   陆军杰出服役勋章(1946年3月)
  • 大韩民国
    •   建国勋章(1953年11月27日)
  • 泰国
    •   拉贾米特拉蓬勋章(1963年6月5日)
  • 多米尼加
    •   杜阿尔特、桑切斯和梅拉功勋勋章(1940年1月)
    •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勋章(1948年7月)
    •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大十字勋章(1971年10月)
  • 菲律宾
    •   菲律宾荣誉军团勋章(总司令) [112](1949年)
    •   锡卡图纳大十字勋章[113](1960年)
  • 哥伦比亚
    •   博亚卡勋章(特大十字)(1963年10月)
  • 英国
    •   巴斯勋章(1941年)
  • 秘鲁
    •   太阳勋章(钻石大十字级)(1944年10月)
  • 捷克
    •   白狮勋章(1945年5月30日)
  • 法国
    •   荣誉军团勋章(大十字)(1945年1月9日)
  • 智利
    •   功绩勋章(1944年1月29日)
  • 墨西哥
    •   阿兹特克鹰勋章(1945年4月)
  • 希腊
    •   救世主勋章(1957年3月22日)
  • 约旦
    •   文艺复兴最高勋章(1959年3月9日)
  • 巴西
    •   南十字勋章(1944年)
  • 意大利
    •   圣莫里斯和拉撒路勋章(1948年4月)
  • 瑞典
    •   皇家六翼天使勋章(1948年6月4日)
  • 西班牙
    •   天主教伊莎贝拉勋章(1936年5月)
    •   民事功绩勋章(1965年)
  • 委内瑞拉
    •   解放者勋章(1954年7月)
  • 越南共和国
    • 金庆勋章(1960年1月)
  • 比利时
    •   利奥波德勋章(1946年6月4日)
  • 马拉维
    •   一等雄狮项环勋章(1967年8月5日)
  • 玻利维亚
    •   安第斯神鹰勋章(1966年3月)
  • 冈比亚
    • 冈比亚共和国勋章(1972年11月)
  • 阿根廷
    •   圣马丁解放者勋章(1960年10月)
  • 危地马拉
    •   格查尔勋章(1956年12月7日)
  • 尼加拉瓜
    • 米格尔·拉雷纳加勋章(1974年11月)
    • 鲁本·达里奥勋章(1958年10月)
  • 巴拿马
    •   瓦斯科·努涅斯·德·巴尔博亚勋章(1960年2月)
  • 巴拉圭
    • 弗朗西斯科·索拉诺·洛佩兹元帅的项圈国家功绩勋章(1962年5月)

去蒋化

 
去蒋化

台湾,随着1987年解除戒严后政治民主化,以及社会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盛行,民间对蒋中正的评价逐渐由“神格化”回归正常化;许多台湾人开始追究蒋在二二八事件台湾白色恐怖时期所应负的责任,2000年民主进步党首次上台后,时任总统陈水扁大力实行去蒋化,推动移除蒋在台的铜像,并将中正纪念堂改名为台湾民主纪念园区,2008年由时任总统马英九改回原名“中正纪念堂”[114]

2018年,反蒋团体为纪念二二八事件71周年及对蒋的不满,到桃园慈湖陵寝违法泼红漆[115]

著作

蒋介石日记》本为私人日记,目前暂存于美国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所图书档案馆,已开放供研究者参阅[116]:10。蒋一生语论、文电甚多,散见于报刊及内部档案,中国国民党官方曾出版过他之言论集多种,1956年编印过《蒋总统言论汇编》24卷,1984年出版《先总统蒋公全集》三册,1985年出版《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40卷,都只是有选择收录他部分著述[27]:1481。蒋著有《西安半月记》《中国之命运》《苏俄在中国》等[47]:1587

艺术形象

  • 在中国大陆,与蒋中正(蒋介石)相关的影视剧层出不穷。孙飞虎赵恒多、许道临、马晓伟陈道明盖美吴京安郑玉杜雨露吴兴国沈保平、张世会、张国立翟万臣张震霍建华王劲松、由立平、赵明、刘永波、张光北、韩英群、傅子明、张峻宁刘之冰、潘勇、韩庚等人是在影视剧中饰演蒋中正(蒋介石)的演员,或称之为特型演员
  • 电影
    • 1997年故事片《宋家皇朝
    • 2009年故事片《建国大业
    • 2012年故事片《一九四二
    • 2012年纪录片《走进蒋介石》
    • 2015年故事片《开罗宣言

注释

  1. ^ 中国大陆港澳地区多称其字,较少或偶称其正名“中正”或“蒋中正”,现今台湾及两岸以外之地区,多数人也称呼其字。[7]

参见

  • 蒋中正家族王采玉两蒋蒋匪
  • 蒋介石考察苏联蒋介石访问印度
  • 蒋介石逝世蒋介石纪念蒋公纪念歌
  • 陈洁如姚冶诚陈洁如回忆录
  • 李宗仁白崇禧李宗仁回忆录
  • 蒋经国蒋纬国对蒋经国的评价
  • 蒋中正所获荣誉列表
  • 新生活运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台湾白色恐怖时期
  • 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蒋总统秘录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奋斗蒋介石传 (2013年)
  • “常凯申”误译事件(将蒋介石误译为常凯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术界纰漏事件)
  • 西沙战事紧
  • 蒋介石日记蒋经国日记
  • 蒋中正内阁严家淦内阁蒋经国内阁
  • 孙中山对孙中山的评价宋庆龄
  • 四大家族(蒋宋孔陈)孔祥熙宋蔼龄
  • 宋嘉澍家族宋美龄宋子文
  • 陈其美陈果夫陈立夫
  • 陈诚严家淦
  • 中国国民政府国民政府黄金十年
  • 国民革命军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 三民主义国共合作
  • 中国国民党中国国民党主席中国国民党迁台前历史
  • 中正剑
  • 李登科(蒋中正分身,老年神似蒋中正;高雄医生叶重顺则被称作孙中山分身)

参考文献

  1. ^ 國民黨歷屆全代會-第十一次全代會. [2019-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7). 
  2. ^ 歷屆校長-蔣中正先生. [2020-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30). 
  3. ^ 中国成立初期的蒋加入中国国民党及其前身组织并以这些组织成员身份参加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反对北洋军阀统治。
  4. ^ 1921年起蒋相继效力于广州中国政府中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国民政府以及行宪后的中国政府,这些政权均使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5. ^ 黄自进. 蔣介石與日本:一部近代中日關係史的縮影.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2年. 
  6. ^ 从《黄埔训练集》看蒋中正对 黄埔军校学生的教育训练
  7. ^ 《人民日报》报道蒋介石的去世:蒋介石死了……. 搜狐网. [2018-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8. ^ 8.0 8.1 8.2 8.3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军事》编辑委员会 (编). 《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I》.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9. ISBN 978-7-5000-0242-0. 
  9. ^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9.21 9.22 9.23 9.24 9.25 9.26 9.27 9.28 9.29 9.30 9.31 9.32 9.33 9.34 9.35 9.36 9.37 9.38 9.39 9.40 9.41 9.42 9.43 9.44 9.45 9.46 9.47 9.48 9.49 9.50 9.51 9.52 9.53 9.54 9.55 9.56 9.57 9.58 9.59 9.60 9.61 9.62 9.63 9.64 9.65 9.66 9.67 9.68 9.69 9.70 9.71 9.72 9.73 9.74 9.75 9.76 王成斌主编 (编). 《民國高級將領列傳》(1).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98. ISBN 7506502615. 
  10.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10.15 10.16 10.17 10.18 10.19 10.20 10.21 10.22 10.23 师永刚、张凡编著. 《蔣介石:1887~1975.上》.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11. ISBN 978-7-5075-3447-4. 
  11. ^ 武陵高中 志清樓. [2016-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12. ^ 12.0 12.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编). 《蔣介石年譜初稿》. 北京: 档案出版社. 1992. 
  13. ^ 梁世和. 〈導言 蔣介石與國學〉. 梁世和编注 (编). 《蔣介石講國學》.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1. ISBN 978-7-202-05730-8. 名和字用典均出自《易经·豫卦》……六二爻辞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朱熹《周易本义》解释说:“豫虽主乐,然易以溺人。溺则反忧矣。卦独此爻,中而得正。是上下皆溺于豫,而独能以中正自守,其介如石也。其德安静而坚确,故其思虑明审,不俟终日,而见凡事之几微也。” 
  14. ^ 14.0 14.1 周为筠. 《蒋介石曾孙蒋友柏大揭秘》.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0). 
  15.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委员会. 文史资料硏究委员会 (编). "红脸将军" 《纵橫》第51-54期. 文史资料出版社. 1992. 
  16. ^ 朱兴义. 《蒋介石与阎锡山》. 团结出版社. 2009. ISBN 9787802147201. 
  17. ^ 何虎生. 五、蒋介石生活片断. 《蒋介石宋美龄在台湾的日子》. 华文出版社. 2007 [2019-06-15]. ISBN 9787507509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0). "蒋光头"是战争年代共产党领导下的军民给他起的绰号。 
  18. ^ 历史中心/综合报导. 蔣介石有3外號 蔣光頭、花生米第3個他最驕傲自豪. www.setn.com. 三立新闻网. 2021-02-07 [2021-06-15] (中文(繁体)). 
  19. ^ 19.000 19.001 19.002 19.003 19.004 19.005 19.006 19.007 19.008 19.009 19.010 19.011 19.012 19.013 19.014 19.015 19.016 19.017 19.018 19.019 19.020 19.021 19.022 19.023 19.024 19.025 19.026 19.027 19.028 19.029 19.030 19.031 19.032 19.033 19.034 19.035 19.036 19.037 19.038 19.039 19.040 19.041 19.042 19.043 19.044 19.045 19.046 19.047 19.048 19.049 19.050 19.051 19.052 19.053 19.054 19.055 19.056 19.057 19.058 19.059 19.060 19.061 19.062 19.063 19.064 19.065 19.066 19.067 19.068 19.069 19.070 19.071 19.072 19.073 19.074 19.075 19.076 19.077 19.078 19.079 19.080 19.081 19.082 19.083 19.084 19.085 19.086 19.087 19.088 19.089 19.090 19.091 19.092 19.093 19.094 19.095 19.096 19.097 19.098 19.099 19.100 19.101 19.102 19.103 19.104 19.105 19.106 19.107 19.108 19.109 19.110 19.111 19.112 19.113 19.114 19.115 19.116 19.117 19.118 19.119 19.120 19.121 19.122 19.123 19.124 19.125 19.126 19.127 19.128 19.129 19.130 19.131 19.132 19.133 19.134 19.135 19.136 19.137 19.138 19.139 19.140 陶涵英语Jay Taylor.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 台北: 时报文化. 2010. 
  20.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吕芳上策划,王奇生、汪朝光、邵铭煌、林桶法、金以林、黄道炫、杨维真、刘维开、罗敏著. 《蔣介石的親情、友情與愛情》. 台北市: 时报文化. 2011-03-18. 
  21. ^ 總裁. 中国国民党万维网. [2016-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6). 
  22. ^ 《黑龙江历史大事要览》(连载五),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研究室,《黑龙江史志》2012年14期26页,2012年7月
  23. ^ 7 大正3年7月24日から大正3年8月9日. 国立公文书馆. [201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8). 
  24. ^ 李云汉. 〈蔣中正先生與台灣〉. 《近代中国》第109期,1995年10月. 
  25. ^ 蒋介石. 〈先考系序〉. 《武嶺蔣氏宗譜》卷一. 南京. 1948-06-11. 
  26. ^ Richard H. tawney, Land & Labor in China, p.40
  27. ^ 27.000 27.001 27.002 27.003 27.004 27.005 27.006 27.007 27.008 27.009 27.010 27.011 27.012 27.013 27.014 27.015 27.016 27.017 27.018 27.019 27.020 27.021 27.022 27.023 27.024 27.025 27.026 27.027 27.028 27.029 27.030 27.031 27.032 27.033 27.034 27.035 27.036 27.037 27.038 27.039 27.040 27.041 27.042 27.043 27.044 27.045 27.046 27.047 27.048 27.049 27.050 27.051 27.052 27.053 27.054 27.055 27.056 27.057 27.058 27.059 27.060 27.061 27.062 27.063 27.064 27.065 27.066 27.067 27.068 27.069 27.070 27.071 27.072 27.073 27.074 27.075 27.076 27.077 27.078 27.079 27.080 27.081 27.082 27.083 27.084 27.085 27.086 27.087 27.088 27.089 27.090 27.091 27.092 27.093 27.094 27.095 27.096 27.097 27.098 27.099 27.100 27.101 27.102 27.103 27.104 27.105 27.106 严如平. 〈蔣介石〉. 李新、孙思白、朱信泉、赵利栋、严如平、宗志文、熊尚厚、娄献阁主编 (编). 《中国史·人物傳》.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9-9. 
  28. ^ 28.00 28.01 28.02 28.03 28.04 28.05 28.06 28.07 28.08 28.09 28.10 28.11 28.12 28.13 28.14 28.15 28.16 28.17 28.18 28.19 28.20 28.21 28.22 28.23 28.24 28.25 28.26 28.27 28.28 28.29 28.30 28.31 28.32 28.33 28.34 28.35 28.36 28.37 28.38 28.39 28.40 28.41 28.42 28.43 28.44 28.45 28.46 28.47 28.48 28.49 28.50 28.51 李敖汪荣祖. 《蔣介石評傳》(上).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12. 
  29. ^ 曾景忠编注 (编). 蔣介石〈亡弟瑞青哀狀〉. 《蔣介石家書日記文墨選錄》. 北京: 团结出版社. 2010. 
  30. ^ 蒋介石不姓蒋实姓郑 真正籍贯在河南省许昌?. 凤凰网. 2013-01-04 [2014-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9). 
  31. ^ 冯英子:“郑三发子”是我生造出来的. [2021-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8). 
  32. ^ 漆高儒. 《蔣經國的一生》.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91. ISBN 9578506074. 
  33. ^ 33.00 33.01 33.02 33.03 33.04 33.05 33.06 33.07 33.08 33.09 33.10 33.11 师永刚、张凡编著. 《蔣介石:1887~1975.下》.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11. ISBN 978-750-75-3486-3. 
  34. ^ 王晓华、张庆军主编 (编). 《蔣介石的國事與家事》. 北京: 团结出版社. 2010. 
  35. ^ 林博文. 《跨世紀第一夫人宋美齡》. 台北市: 时报文化. 2000. 
  36. ^ 〈揭秘:宋美齡為何要放棄初戀最終嫁給蔣介石?〉. 时光网. 2015-07-21 [2015-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30). 
  37. ^ 宋美齡:世紀婚禮背后的政治與愛情. [2017-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0). 
  38. ^ 38.00 38.01 38.02 38.03 38.04 38.05 38.06 38.07 38.08 38.09 38.10 陈铁健、黄道炫. 《蔣介石與中國文化》. 香港: 中华书局. 1992. 
  39. ^ 蔣十七歲就讀鳳麓學堂. [2015-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8). 
  40. ^ 《董顯光自傳:一個中國農夫的自述》. 台北: 台湾新生报社. 1981. 
  41. ^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刘红. 《蒋介石全传1》 第一版. 北京: 团结出版社. 2017. ISBN 9787412660206. 
  42. ^ 宫胁淳子. 《這才是真實的中國史——來自日本右翼史家的觀點》. 新北市: 八旗文化. 2015 [2011]. ISBN 978-986-5842-66-6. 
  43. ^ 43.0 43.1 43.2 黄自进. 〈蔣介石在日本學習的一段歲月〉. 《阻力與助力之間:孫中山、蔣介石親日、抗日50年》.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15. 
  44. ^ 44.0 44.1 何虎生. 孙中山传 第二版. 中国北京: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16-03: 188. 
  45. ^ 彭纪. 孫中山蔣介石學歷也造假. 人民网. 2010-09-08 [2017-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09). 
  46. ^ 杨树标. 《蔣介石傳》 (PDF). 北京: 团结出版社. 198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年). 
  47. ^ 47.0 47.1 47.2 47.3 辞海编辑委员会 (编). 《辭海》(1989年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 ISBN 7532600831. 
  48. ^ 杨天石. 《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 三联书店(香港). 2008-03-18. 
  49. ^ 49.00 49.01 49.02 49.03 49.04 49.05 49.06 49.07 49.08 49.09 49.10 49.11 49.12 49.13 49.14 49.15 49.16 49.17 49.18 49.19 49.20 49.21 49.22 49.23 49.24 49.25 49.26 49.27 49.28 49.29 49.30 49.31 49.32 49.33 49.34 49.35 49.36 49.37 49.38 49.39 49.40 49.41 李守孔. 《中國現代史》. 台北: 三民书局. 1973. ISBN 978-957-14-0663-3. 
  50. ^ 「政府公報」. 1914-06-15. 
  51. ^ 51.0 51.1 金一南. 《走向輝煌》 初版. 香港: 中华书局(香港). 2014. ISBN 978-988-8263-68-4. 
  52. ^ 孙中山. 《孫中山全集》第6卷. 中华书局. 1986. 时蒋介石在宁波,通讯联络以蒋纬国名代。 
  53. ^ 53.0 53.1 53.2 53.3 傅林. 《黑白民國》. 北京: 九洲出版社. 2015. 
  54. ^ 54.0 54.1 岳渭仁、冬卉、向东华、晓晴 (编). 《外國人眼中的蔣介石和宋美齡》. 西安: 三秦出版社. 1994. ISBN 7-80546-784-6. 
  55. ^ 55.0 55.1 杨天石. 蔣介石對毛澤東的態度曾發生兩次180度大轉彎. 人民网. 2012-03-01 [2017-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4). 
  56. ^ 毛思诚. 《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 第十冊. 1937. 
  57. ^ 大将陈赓:为何一生惧怕彭德怀. 凤凰网(转自《深圳新闻网》). 2008-09-05 [2010-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15) (中文(简体)). 
  58. ^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 (编). 《黃埔軍官學校校史簡編》. 台北市: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 1986. 
  59. ^ 59.0 59.1 陈红民等. 《蔣介石筆下的史事與人物》. 香港: 中华书局(香港). 2016. 
  60.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刘寿林、万仁元、王玉文、孔庆泰 (编). 《民國職官年表》. 北京: 中华书局. 1995. 
  61. ^ 61.00 61.01 61.02 61.03 61.04 61.05 61.06 61.07 61.08 61.09 61.10 61.11 61.12 61.13 61.14 61.15 61.16 61.17 61.18 61.19 61.20 61.21 61.22 61.23 61.24 61.25 61.26 61.27 61.28 61.29 61.30 61.31 61.32 61.33 61.34 61.35 61.36 61.37 61.38 61.39 61.40 61.41 61.42 61.43 61.44 61.45 61.46 61.47 61.48 61.49 61.50 61.51 61.52 61.53 61.54 61.55 61.56 61.57 61.58 61.59 61.60 61.61 61.62 61.63 61.64 61.65 61.66 61.67 61.68 61.69 61.70 61.71 61.72 李新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史研究室,韩信夫、姜克夫主编 (编). 《中国史大事記》.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62. ^ 王桧林. 《中国现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63. ^ 63.0 63.1 63.2 刘红. 《蒋介石全传2》 第一版. 北京: 团结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12650206. 
  64. ^ 64.0 64.1 64.2 周天度、郑则民、齐福霖、李义彬等. 李新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史研究室编 , 编. 《中国史》第八卷.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65. ^ 徐彻、徐悦. 《張作霖傳》.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 ISBN 7-5306-3943-9. 
  66. ^ 66.0 66.1 66.2 66.3 66.4 66.5 66.6 66.7 66.8 朱宝琴、李宁编著. 《宋美齡年譜》.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19. 
  67. ^ 徐有威, 1930年代中国政治的非凡透视, 《二十一世纪》网络版, 2004年四月号总第 25 期,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2004 [3 December 2013] 
  68. ^ 邓元忠. 國民黨核心組織眞相: 力行社, 復興社, 曁所謂「藍衣社」的演變與成長.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2000. ISBN 978-957-08-1988-5. 
  69. ^ 张岂之; 陈振江; 江沛. 第九章 南京國民政府前十年. 晚清民國史.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 385. ISBN 978-957-11-2898-6. 在蒋介石倡导下 ,国民党先后建立起复兴社、中国文化学会、CC系(Central Club,即中央俱乐部)和中国文化建设学会,以此为依托成立学会、开设书店、出版报刊,掀起一股宣传法西斯主义的热潮。他们大量宣传法西斯主义的代表人物、理论特征,对德国、意大利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典章制度多有介绍。一时间,法西斯主义似乎成了拯救国家、完成统一、扺御外侮的惟一指南。它利用人们昐望和平、统一的心态,打着民族主义的旗帜,在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中间阶层及青年学生中,产生了不少的影响。在宣扬法西斯主义的同时,蒋介石派系开始筹建特务体系。 
  70. ^ Maria Chang, China, Cyprian Blamires; Paul Jackson (编), World Fascism: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ABC-CLIO英语ABC-CLIO: 128–129, 1 January 2006, ISBN 978-1-57607-940-9 
  71. ^ 倪伟. "民族"想象与国家统制: 1929-1949年南京政府的文艺政策及文学运动.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ISBN 978-7-5320-8663-4. *第168页 复兴社“标榜一个主义、一个领袖,主张"酌采德、意民族复兴运动精神”,实行铁血救国。“复兴社”······鼓吹铁血主义和极权统治的法西斯主义在德国和意大利获得的巨大成功,似乎使国民党内的鹰派深受鼓舞,他们把法西斯主义看成是可以用来救急的良药。 *第 169 页 鼓吹法西斯主义最得力的几个刊物,如《前途》、《社会新闻》、《汗血》、《人民周刊》等,基本上是由“复兴社”所控制的,其核心观点就是在目前之中国,法西斯主义是惟一可行之路。在《国民党与法西斯蒂运动》这篇有代表性的文章中,作者认为在近代史上有四种民族奋斗方式,一是苏俄式共产主义革命,二是土耳其······他认为惟有第四条路是行得通的,中国"除了仿效意大利、德意志的法西斯蒂精神,以暴力奋斗外,决没有其他出路。 
  72. ^ Chang, Maria Hsia. "Fascism" and Modern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79: 553–567 [24 November 2013]. 
  73. ^ Maria Hsia Chang. The Chinese Blue Shirt Society: Fascism and Developmental Nationalism.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and]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 January 1985. ISBN 978-0-912966-81-6. 
  74. ^ 空軍官校創校之經過. [2017-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6). 
  75. ^ 罗敏. 蒋介石的 “安内”政策. 爱思想. 
  76. ^ 《国民政府任官状》甲字第壹号
  77. ^ 刘台平. 《八年抗戰中的國共真相》. 台北: 风云时代出版. 2015. 
  78. ^ “尹奉吉之偉業永垂不朽” 蔣介石獻詩被公開. 2013-12-19 [2017-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8). 别顺逆 辨是非 明大义 知生死 留正气 在天地之间 取义成仁 永垂不朽 中国民国五十七年三月二十七日蒋中正 
  79. ^ 《国民政府简派状》令字第九三号
  80. ^ 罗敏. 〈蔣介石的政治空間戰略觀念研究——以其「安內」政策為中心的探討〉. 吕芳上主编 (编). 《蔣介石的日常生活》. 香港: 天地图书. 2014. 
  81. ^ 《国民政府特派状》派字第廿六号
  82. ^ 让蒋介石无奈的“民国第一钉子户”. [2017-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4). 
  83. ^ 蒋介石对付不了钉子户?周顺房片瓦未动保存至今. 东北新闻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13). 
  84. ^ 84.0 84.1 84.2 84.3 84.4 84.5 李敖汪荣祖. 《蔣介石評傳》(下).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12. 
  85. ^ 海軍軍官學校第一任校長. [2017-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6). 
  86. ^ 美国国务院 (编). 《美國與中國的關係》 (白皮书).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1辑.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57 [1949]. 
  87. ^ 87.0 87.1 87.2 87.3 探索二二八事件. [2018-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7). 
  88. ^ 张之杰等 (编). 《20世紀臺灣全紀錄》. 台北: 锦绣出版社. 1991. 
  89. ^ 王良卿. 《動盪中的改革:中國國民黨從「革新」走向「改造」, 1945-1950》. 台北: 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 2003. 
  90. ^ 90.0 90.1 蒋经国. 〈危急存亡之秋〉. 《風雨中的寧靜》. 台北: 正中书局. 1988. 
  91. ^ 高纯淑. 〈蔣介石的草山歲月——從日記中觀察〉. 吕芳上主编 (编). 《蔣介石的日常生活》. 香港: 天地图书. 2014. 
  92. ^ 王景弘编译 (编). 《1949大流亡:美國外交檔案室密錄》. 台北市: 玉山社出版. 2011. ISBN 978-986-294-000-6. 
  93. ^ 蒋永敬刘维开. 《蔣介石與國共和戰(一九四五~一九四九)》.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2011. 
  94. ^ “总统府”事略室 (编). 《蔣中正總統文物·事略稿本》. 台北: “国史馆”藏. 1949-12-06. 
  95. ^ “总统府”事略室 (编). 《蔣中正總統文物·事略稿本》. 台北: “国史馆”藏. 1949-12-07. 
  96. ^ 96.0 96.1 周宏涛口述、汪士淳撰写. 《蔣公與我——見證中国關鍵變局》. 台北:天下远见出版. 2003-09-30. 
  97. ^ 程玉凤 (编). 《中国史事紀要(初稿)1949年10至12月》. 台北: “国史馆”. 1997. 
  98. ^ 陈敦德. 《毛澤東與蔣介石》 第3版. 北京: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03321979. 
  99. ^ 林孝庭. 《台海冷戰解密檔案》. 香港: 三联书店(香港). 2015. 
  100. ^ 林博文. 《1949石破天驚的一年》. 时报文化. 2009-05-11. 
  101. ^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及其對蔣介石總統 反攻大陸政策的限制 (PDF). 国史馆. 
  102. ^ 《總統蔣公墨寶》. 台北: 黎明文化事业. 1977. 
  103. ^ 103.0 103.1 103.2 103.3 103.4 103.5 叶惠芬. 蔣中正與反攻大陸計畫之制定——以「武漢計畫」為例. 国史馆馆刊. 
  104. ^ 104.0 104.1 李松林. 《蔣介石的台灣時代》. 台北: 风云时代. 1993. 
  105. ^ 揭秘!第一號蔣公身分證 職業欄非公務員而是「總統」. [2014-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1). 
  106. ^ 周俊宇. 〈民俗與政治:中國國民黨政權下的清明節再製(1912–2008)〉 (PDF). 《台湾文献》季刊. [2019-04-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3-18). 
  107. ^ 107.0 107.1 107.2 107.3 江深、陈道阔. 《大决战》(下):裂岸. 香港: 中原出版社. 1991. 
  108. ^ 日本爱知县中正神社:专为纪念蒋介石而建. 凤凰网. 2011-11-29 [2017-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9). 
  109. ^ 日本人緣何給蔣介石建神社?. 新唐人电视台. 2013-12-12 [2015-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7). 
  110. ^ 紀念蔣介石 亞松森居民辦儀式. [2019-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9). 
  111. ^ Chiang Kaishek Biography. World War II Database. [12 Jul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7 July 2015). 
  112. ^ Briefer on the Philippine Legion of Honor. Official Gazette of the 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 [22 Ma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8 March 2021). 
  113. ^ The Order of Sikatuna. Official Gazette of the 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 [22 Ma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5 August 2019). 
  114. ^ 《紀念二二八》成大蔣介石雕像仍存 師生抗議.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2). 
  115. ^ 慈湖陵寢遭潑漆 前議員參選人:我支持. [2018-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1). 
  116. ^ 刘维开. 《蔣中正的一九四九——從下野到復職視事》. 台北: 时英出版社. 2009. ISBN 978-986-6653-32-2. 

外部链接

Template:Navbox

#invoke:Authority control